無論你承不承認,房子一直都是聚會上一個永恒的話題。沒結婚的要買房,結了婚的想換房,無論初的話題是股市、跳槽、孩子還是搖號,終都會無縫切換到房子。
換房焦慮族
上海名校畢業的A就職于一家券商,公司在陸家嘴;
B本科畢業后赴北京讀到博士,畢業后進入部委工作,未婚;
在國企上班的C已婚,一旁的妻子已懷有身孕,外企職員。
三個老同學的聚會,儼然變成了房產“茶話會”。
A去年結婚時,在上海次地段買了一套兩居室,2000年左右建成的二手房。剛裝修完,就開始猶豫是入住還是賣掉。原因很簡單,房齡超過15年,小區難免老舊,周邊環境也很一般,也沒有。他拿出手機,打開線上看房的APP,搜出幾套房子說:“看,我們好點的小區的兩居室都在700萬以上了,再好一點的就奔1000萬了,實在是太貴了。”
A的話引發了C的強烈共鳴。眼看妻子待產,父母要從外地進京照顧,現有的80平米的老房子實在是擁擠。于是C也打開了同一個軟件,搜出了自己家的在售房源。他對著軟件上的變價記錄感慨,朝陽公園至東五環區域,那幾個他看得上的物業較好的小區,120平米至140平米的房子,近兩月來報價節節攀升,不少房源從700余萬元漲到了接近800余萬元。
與A一樣,C和妻子如果賣掉現有的總價400萬左右的房子,再貸款斤400萬元(每月按揭2萬元左右),的確可以換一套理想居所,但他的糾結之處在于,以他倆的家庭收入,供著這樣的房子再養個孩子,無疑是壓力山大。而更要命的是,這些房子跟A在上海看上的房子一樣,不屬于普通住宅,不享有相應的稅收優惠,算下來稅費還需要40萬至60萬元。
這時單身青年B說話了,他也拿出手機:“看,這套西五環的房子,我就因為它挨著環線有些猶豫,眼睜睜就看著它從3萬7漲到了4萬3,不知道過年后還會不會漲。”
“房價還會上漲嗎?我們到底還要不要換房?”后,大家又回到了這個問題。
房價會漲得停不住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12月,北京、上海、廣州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5%、2.1%、0.7%,同比2015年12月分別上漲10.4%、18.2%、9.2%,二手住宅價格更是同比分別上漲20.8%、11.7%、11.7%。從趨勢上看,一線城市房價穩穩當當的坐在了上漲通道。
一線城市樓市繁花似錦,于是作為市場上的三大經濟主體,政府、企業與個人,多將樓市問題的注意力放在了三四線城市的巨大庫存上。的確,眼下房地產的區域性過剩正影響樓市的健康發展,累及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威脅金融安全。相對三四線城市,一線城市則顯得安全得多。
2016年2月2日,中國央行在其網站發布一則通知宣布,在不實施住房限購措施的城市,銀行對 購房者貸款的低首付款比例可從25%下浮至20%。這一新政排除了五個非限購的城市,北上廣深與三亞,這些城市仍需手段干預需求,自然也與高庫存保有安全距離。
正是因為如此,房企過去兩年間爭相喊出戰略性回歸一線城市的口號。
但一線城市供給結構問題帶來的企業與購房者的焦慮也正在發生。來自某研究的新統計顯示,上海和北京受歡迎的改善型戶型面積在144平米至220平米之間,上海的改善需求套均價在600萬元至990萬元;北京的套均價在440萬元至735萬元之間。
而這類房子的供給情況又如何呢?北京住宅市場自住房與豪宅占主導的二元模式將進一步明確,而適合中低端剛需及改善型的純商項目不斷減少。
亞豪機構副總經理任啟鑫就曾指出,受到土地成本推升的影響,2015年北京住宅市場豪宅化的傾向已經出現,2016年這一特征將更加明顯。
大城市、好地段、好房子供給稀缺,強勁的需求推高了價格,這本是基本的供求原理。但如此的豪宅狂歡背后,一方面一些產品供給過剩,一些需求由于交易成本過高得而得不到釋放;另一方面,企業和購房者的也正在加大。即便是幾家企業組成聯合體拿地,隨著京滬身價不斷刷新,頂豪集中入市后去化壓力加大,拿高價地的風險也在累積。
而一線城市的房價是否會一直快速上漲呢?也許有一個人的判斷可作為參考。2016年1月初,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在上海出席媒體會時說:“北京、上海沒法弄,一算就賠錢。”他說,過去他覺得北京、上海什么地都能拿,現在覺得企業要避免掉進高價地的“坑”里面。
“現在房地產市場風險很大,盡管利率越來越低,但利率不會永遠下降。2011年前后出現的房地產低谷也表明,房價不可能像大家想象的一樣一漲起來就停不住。”孫宏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