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著急簽下購房合同,或者不看合同條款就簽下購房合同都可能會陷入購房合同的陷阱,所以還是要多加小心為好。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購房合同有哪些陷阱,以及如何防范購房合同中的陷阱,快來看看吧。
一、合同主體不明的陷阱
購房者由于缺乏法律常識,往往會犯一些錯誤,比如沒有明確交易的主體,沒有核查清楚與之交易的人是不是房屋真正的主人,或者房屋的主人是不是只有一個等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簽約前購房者好查明簽字的人是否是房屋權人,如果不是,那么是否持有“授權委托書”等。
二、補充協議的陷阱
簽補充協議在購房交易中很有必要,但要提醒購房者的是,中介或者售房者提供的補充協議一定要看清楚。中介或者售房者一般會主動向客戶出示一份補充合同,主要目的在于表明由于某些特定原因造成不能按期交房的免賠責任,以及面積丈量誤差率差異過大在哪些情況下能免賠等問題,不過這份協議中的內容可能規范也可能不規范,購房者需要仔細看清協議中的條款。
三、售房者解除合同的陷阱
在一些由中介或者售房者已經制定好的合同中,往往會有像“買方無故逾期付款,經賣方催告仍不支付欠款的,賣方可以解除合同并沒收買方全部已付價款”等類似的條款,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但實際上很不公平。依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得知,這樣的條款其實是無效的,所以購房者需要注意這類條款,避免上當受騙。
四、內容“以偏蓋全”的陷阱
有時購房合同中的內容會出現“以偏概全”的現象,比如售房者在合同中承諾臥室的玻璃是中空的,到了交房時發現臥室窗戶只有下面的部分是中空,而上面卻是普通玻璃等等。 對策:對于這類問題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要把合同寫得越細越好。不給開發商一點空隙。當然也需要購房者有廣泛的建筑、建材方面的知識。
五、過度承諾的陷阱
“在裝修材料上,會選擇好的國外進口的”,“如果發生問題,在短時間內解決”等,這樣看起來誘人的條款偶爾會出現在合同當中,這讓購房者覺得自己購買了房屋就擁有了很多便利,從而促成交易。實際上,這些條款都是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承諾,甚至可以說是“過度”承諾,什么才是“好的”材料,多長時間才叫做“短時間”,這都沒有明確的標準。所以,購房者一定要把每一個具體的時間、具體的地點、具體的材料等內容落實在合同里。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購房合同中的陷阱,希望可以幫到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