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理房”,意思跟“理財”一樣,光看字面大家就能明白了。
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其實房子也一樣。但是“理房”跟“理財”不同,“理財”的關鍵在于一個“理”字,而“理房”呢,其關鍵在于“房”字。
為什么要“理房”呢?關鍵是房子各不相同,有的適合自己居住,有的適合出租經營,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好賣,有的不好賣。因此,不同的組合將導致你資產規模與速度的不同。那么理房究竟要遵守一些什么原則呢?
原則一:勇于買房
不要再問自己該不該買房,房價總有漲落,但是需求一直都在,不可能一落千丈。勇于買房,而且要從小的買起,從自己住的買起。多次購房的客戶都有這個經驗, 次買房是需要勇氣的,以后再買就容易得多了。所以,我這里強調的應該是 購房時要鼓足勇氣,千萬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不僅如此,還要勇于買貴的房。這一點許多人都不在意,認為的房才好。其實他們錯了,在房地產這個行當里根本就沒有“”這個詞。簡單點兒講,房子“貴”是有貴的理由,比如快、好出租、以后也就是好出手。手里有了值錢的房產,這就為以后的“理房”打好了基礎。
原則二:衡量性價比
勇于買房并不是說要盲目的買房,而是說在對家庭財力進行評估,確定出一個可承受價格范圍之后再去買。是要在有限的財力之下,得到既符合置業期望、又具有充分選擇空間的購房價格定位。
符合置業期望的房子,需要充分衡量住宅性價比,也就是看與同檔價格住宅相比其居住及附加價值是否高。我們購 套住宅,買下的并不僅僅是一套房子,還有附屬在房子上的生活環境,包括區域配套、社區環境、
客觀來說,“理房”的大敵就是自己沒主意,天天看報紙找消息,希望得到信息的支持,到頭來很可能會耽誤無數機會。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邊的朋友,有多少朋友是在天天找房但遲遲買不上房的。
選擇房屋的種類(或者說項目)時,數量要盡可能的少。誰都不可能對地區的項目都有感覺,抓住自己熟悉的區域,尤其是你熟悉的項目,“死砸一個”比“四處開花”結果好。是涉及出租經營時,你會發現“專心一個”其效果往往超出自己的想象。其原因在于,資源與信息的集中有利于打理各種關于房屋的事務。
原則四:掌握談判主動權
房子的出售方總是對房子所在的區域發展規劃進行夸大性的描述,手中拿著這張牌,試圖讓買家感受到:他買到的不僅是一套房子,更是一個在不斷長大的金元寶。在這種誘惑下,買方在進行價格談判時要堅持自己的購房原則和價格底線。
對于自主型購房者來說,房子買來是為了解決當期的居住,應該更看重的是房子當期所具有的價值,而不要過多地考慮房子的未來,不要用今天的錢為明天的埋單。
原則五:不要讓房子空置
有經驗的房主都知道,房屋閑置的損失是大的。所以,千萬不要讓房屋空著,一般而言,一個月可接受,兩個月就是極限了。
為了不讓房子空著,你既要跟中介公司搞好關系,又要跟物業公司的人打成一片。一方面,中介公司是專業的,了解不同時期的房地產行情,可以很好的協助你打理房子。而物業公司則可以很好的幫助你出租或出售自己的房子。
當你準備調整房屋結構時,要先買后賣。畢竟我們面對的市場是在穩定上升中,只有“先買后賣”才能把機會握在自己手里。避免一邊理著房,另一邊卻把自己理成“無房戶”了。
原則六:永遠只給一套房辦按揭
精明的理房人士都會守住一個底錢,即永遠只給一套房辦按揭。量力而行是“理房”的關鍵,切不可貪多嚼不爛。如果多套按揭,風險太大,很可能會面臨無法按時還“月供”的情況發生,到時損失的不僅是 ,被來個不良記錄,那才叫慘重呢。
而且多套房按揭,即使打理得好,到頭來也是你在替銀行“理房”。實事證明,“理房“要由小到大、由自住到出租、由少到多、抓住機會、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