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財經頻道發布一組現場調查數據稱,我國在過去15年里,房價增長了300倍。結論一出,立即引發各方熱議,有人指出,300倍這個數字有些言過其實,也有人表示,盡管300倍可能不符合現實,但確實表達出了不少人對當下高房價的吐槽之心。
的確,在過去的15年中,我國房價漲勢迅猛。2000年前后,全國平均房價維持在2000元/平方米左右,從2004年開始,房價如脫韁的野馬一般,一路從3000元、4000元到5000元、6000元,再到突破萬元大關,直到2014年才稍微放緩。如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熱門城市,單價3萬以上的房子已經很常見了。
在高房價的壓力之下,不少人開始選擇租房,甚至有人打算租一輩子。這些人算了一筆賬,以上海為例,以3萬元/平方米為標準單價,購 套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支付300萬元,加上貸款利息、房產稅等,總花費可能高達400萬元。如果租房子,按照每月2000元來計算,租70年只需要支付168萬元的房租費用,足足省了232萬元。
乍看起來,這筆賬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妥,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筆極不劃算的糊涂賬。
買房具有保值功能
房屋屬于固定資產,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你支付了一大筆首付,每月還要支付并不輕松的房貸,但這些都是啊!按照租房族的觀點,你花了168萬租房,這168萬是真真切切花出去了,沒有任何聲響的,房子還是別人的。但是,你花了400萬買房,這400萬還是你的,只不過從人民幣變成了固定資產。另外,這筆資產還具有保值的空間,等你需要用錢的時候,將房子出售、變現,或許會得到500萬、600萬,甚至更多。與其把每個月的錢用來交房租,不如用來還月供。
買房可以帶來歸屬感
租房具有不穩定性。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臨時被房東通知盡快搬離的窘境,年輕的時候不覺得什么,可一旦結了婚、有了孩子,事情就會變得麻煩起來,因為你對戶型和等有了更多的需求。因此,房子應該買,而且越早買越好。比如說你在25歲的時候擁有了自己的 套房子,50平,單價2萬,總計100萬。30歲,你結婚了,你可以把這套房子賣掉,不僅省了期間5年的房租,還因為房價上漲,而小賺一筆。與此同時,你的生活也因為有了房子而變得更加穩定,你的家人也會對這個城市更有歸屬感。
買房更順應潮流
房價漲租金也會漲。2012年的時候,在上海租一間30平的一室戶只要2000塊,但2015年已經漲到3000塊了,租房的人永遠不知道下一年的房租會漲到多少。而且,房價漲了,買房的人開心,但租房的人就不會開心,因為,這漲的錢都是房東的。買房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質
一些人認為,買房要支付一大筆首付,每個月還要省吃儉用來還貸,生活品質肯定會受到影響。但租房者就不同了,他們不用湊齊動輒幾十萬的首付,也不需要背負每個月的房貸,日子過得輕松而自在。不過,這樣的局面 于五年之內。買房者隨著工資的增長、優惠政策的發布、以及貨幣價值的改變,房貸會變得輕松,家庭資產會有所增加,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提升。而租房者的生活品質在五年之間可能并沒有太大的改變,資產也沒有太大的增長。從心里角度來說,買房的人內心滿足感會越來越強,但租房者則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慌。總得來說,買房者可能短期內會有壓力,但從長遠來看,生活品質能得到巨大的提升。
這就好比自然界中的寄居蟹,其常用其螯吃掉軟體動物貝類的肉,霸占其殼為己有,且住房從不交租而得名。但是一輩子都在不停的尋找一個合適的房子,居無定所。有房沒房都很忙,但是有房和沒房的區別就是這么直接!
其實有房沒房直接的區別就體現在九個方面,看看有沒有讓你感同身受:
沒房的天天盼著房價跌,有房的天天盼著房價漲;
沒房的時候,賺的錢都交給了房東,有房的時候,自己就是房東;
沒房的時候,為了工作隨時換房,有房的時候,工作要找離家近的;
沒房的時候,什么都不敢買,搬家的時候還不是要扔,有房的時候,什么都愛往家里帶,布置的滿滿的,很溫馨;
沒房的時候,沒幾個人愿意給我介紹對象,有房的時候,妹子主動加我微信跟我聊天;
沒房的時候,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有房的時候,還有貸款沒還完;
沒房的時候,就怕生個兒子,將來怎么給兒子娶媳婦,有房的時候,接著賺錢,給兒子攢套房子;
沒房的時候,在哪里都是一樣的,反正都是漂泊,有房的時候,房子在哪,家就在哪。
其實,人們活著都是為了生活得更好,買得起房子固然是好的,買不起房子的,也不必太過悲觀,努力為之奮斗,即使不知哪天才能買得起,但小編相信,有目標的生活才是充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