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市場中,不斷重復著這樣的場景:
曾經咬牙買房的人,發現還貸其實也沒那么難;而前些年在房價“低迷”的時候買房的人,發現房子價格已經增長了不少。那些一直在看房卻從未出手的人,發現自己能夠買得起的面積越來越小,地段也越來越偏,后決定出手的時候,卻發現找不到自己能夠接受的房子了。
房地產市場不斷上演著“傻瓜經濟學”,那些對房地產行情缺乏了解的人敢于果斷買房,對行情比較了解的人反而一直在猶豫。前者買房賭性頗大,而后者希望尋找到樓市真正的底部卻很難觸及。
買房是不是完全不需要了解行情呢?當然不是。不了解行情,不知道怎么選房,不會選擇付款方式也會讓自己損失不少。就當下的樓市來說,真正需要的是成熟的買房觀,擺脫焦慮的買房觀。
真正成熟的買房觀,即使不能讓你立刻讓你擁有一套房子,但至少不會讓你那么焦慮,買房不會再隨波逐流。
錯過了好機會,沒必要懊惱
喜歡拿過去的行情來數落自己,是當下很多購房者心態。之前的房價比較低,但房價一直在漲,你選擇了觀望,現在入手成本又太高。
其實抱怨過去并沒有作用,指望房價回到2014年,甚至2010年的水平也不現實。在同一時間點,房價總是跑贏工資收入,即使房價微跌,房價和工資收入的差距也非常大。就房價收入比而言,國際公認3-6比較合理,但中國大部分熱門城市房價收入比早已超過這個指標。如果房價收入比從30跌倒20,甚至跌倒10,那又有什么意義呢?就工薪族而言,存款似乎總是趕不上首付。
你也許不會想到原來賣不出去的房子現在變成了天價房,買房沒必要過度糾結這種事,人們的視野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況且時機好的時候,你也不一定有錢呢!
房地產市場仍然由賣方控制
2016年的房地產仍然由賣方控制,雖然有些開發商營銷方式不對路,但不改這一局面。1-10月,很多開發商選擇延遲開盤,購房者參與認購后遲遲無法買到房子,資金被套又錯失其他樓盤的認購機會。
銷售環節也出現了各種奇葩現象:有的隨便開價,有的索要各種費用,有的開發商干脆直接暗示你去假離婚。好不容易等到開盤了后,給你較短時間選房,如果排在后面,好戶型是甭想了。
這些亂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市場供不應求,以至于開發商可以“大展拳腳”。作為購房者,我們能怎么辦呢?除了忍,恐怕沒有別的辦法。雖然我們正在加大供地,但在熱門城市,特別是北上深這種城市,新房市場仍難言供需平衡。作為購房者,要有這個心理準備,想買房要多認購一些樓盤。
還要不要買房?
看了一年的房子,也參與認購了好幾個項目,結果全部沒有搖上號,房價就這樣漲上去了,未來還要堅持買房嗎?
城市的原居民不用管這話題,你沒得選,必須買。外地戶籍需要想清楚這一點:你要不要買房?想要在一座城市扎根下去,買房幾乎是必須的,我們的租房體系非常不完善,而且我們的傳統觀念還難以接受一直租房過日子,即使你愿意,你未來的對象也愿意嗎?
隨著土地供給的增加和地王潮的褪去,房地產總體上是向著理性的方向發展的。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堅持。
擔心成為接盤俠怎么辦?
說到了接盤俠,就得說投資買房,有很多人因為房價偏高,寄希望于房價下跌后再買房,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投機心理。就以往的經驗來看,真正抄底成功的人寥寥,反而因為等待房價下跌錯過上車機會的比比皆是。從開發商的角度來說,他面對的是一個整體,他不可能因為一部分人買不起房子就降價出售,除非是問題房或者位置不好的房子。
房價的波動分為短周期和長周期,短周期的波動已經出現了好幾次,近兩次的高點在2011年8月和2014年4月。長周期仍未出現所謂的“高點”。
對于樓市來說,長短周期都很有用。短周期可以讓你買得從容一點,不用被開發商的營銷手段忽悠,上半年漲得挺猛,但十一過后這種猛漲勢頭已經結束,而長周期決定了你要不要買。
一個城市的房子是否值得買,關鍵看這個城市的經濟活力如何,是否能夠持續吸引人口和資本。說白了,大家對這個城市還有沒有信心,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大趨勢就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