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變得復雜的時候,買房就更需一定的策略。眼下長效機制不斷被提及,“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也已經贏得大多數人的共識。對于即將到來的2017年而言,剛需和改善又該如何選擇一套適合的房子呢?
誠然,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但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買了房,然后房價能跑贏工資漲幅、跑贏CPI、跑贏平均房價漲幅。在這個目標下選房子應該沒有錯了。
一、那么什么樣的房子才值得買呢?
我們將一套房子的價值劃分為房子本身使用價值、地段價值和潛在價值。
1、使用價值
所謂使用價值,指的是一套房子基本的屬性——居住。無論房價多么高,倒手多少次,終仍然要用來居住,這是房子區別于其他高回報產品的重要屬性。
怎么衡量一套房子的使用價值呢,從基本的居住需求來說,房租是一個比較好的指標。不同的房子有不同的租金水平,而租金水平又決定于它的地理位置、5公里范圍內人群的數量及收入水平、附近可供出租房源的多寡等三方面。
這三者是互相影響的,地理位置越優越、高收入人群越多、附近可供出租房源越少,那么這套房子的使用價值就頗高了,全都體現在房租上了。
2、地段價值
地段價值又分為幾個方面,分別是交通因素和公共配套。
a.交通因素方面
比如你家附近要通地跌了,你的房子價格蹭蹭上漲,結果大家都知道,那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地鐵站只在你家門口,別人要走更遠的路來搭乘地鐵,而地鐵的成本卻是全民買單的,你優先享受了交通的便利。這個原理適用于所有領域,全民買單的公共服務注定只有一部分人優先享受,擁有這個優勢的房子自然更值錢。
b.周邊有校園的因素
實際上周邊的校園也是公共配套的一種,這里單拿出來,是因為它權重足夠大,大到一套破敗不堪不能住人的房子單價也能10萬+。
一套學校周邊房子的價格能上天,原理跟上面所說的是一回事,名校是公共配套,由ZF出資興建,但只有附近的學生能夠享受,他們擁有優先級。學區劃片制度仍然會長期存在,擁有學區優勢的房子地段價值不會差。
c.公共配套
這里說的是商業和醫療配套。但它們對房價的促進作用沒有交通那么大。原因很簡單,交通和學區是高頻需求,競爭很強烈,商業和醫療就不一樣了,我可以距離稍遠一點,一周采購一次,醫院也不見得每月都得去。
3、潛在價值
潛在價值,更多決定于人們對樓市走向的預測。如果以上條件沒有任何變化,房價卻出現劇烈上漲,那多半屬于人們看好未來樓市。比如北京東邊的廊坊房價已經多年快速上漲了,今年又漲了一倍多。這基本上屬于潛在價值劇烈升值。因為它抵近通州,只這一個概念就足以吸引各類資源集聚。
再比如你買了市中心的房子,那么從微觀的角度來說,潛在價值空間就很一般了,因為市中心的房價已經基本成型,一眼看穿的未來,沒什么好忽悠的。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房價上漲也是可能的,但那是基于樓市整體上漲,如果要你的房子漲幅脫穎而出,那基本上不可能。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什么樣的房子具備潛在價值呢?或者說未來一兩年有可能快速上漲呢?還是以地鐵為例吧,你認為這個地方未來會通地鐵,搶先一步買了這附近的房源,未來地鐵通車后,你成本就很低,漲幅空間很大。當然,地鐵也可能繞道,這就是風險了,風險和收益是并存的。
二、各類人群該如何買房?
上面說的是什么樣的房子值得買,接下來我想針對不同人群來分析下該怎么取舍。
1、剛需買房
首要滿足的自住需求,這一需求又該分解為三個小部分:
a.房子應該距離工作多遠?
距離多遠,你覺得能夠承受就好,還有就是考慮換工作的可能,盡可能選擇一個相對合理的交集地段。
b.子女的讀書問題
兩大主要的剛需就是結婚和子女的讀書問題。結婚需要房子,孩子讀書也必須要考慮周邊學校配套。
2、第一套純追求回報的房子
比剛需稍好,剛步入中產,打算再入手一兩套房子。這個階段的購房者財力不算雄厚,買房可以兼顧自身的換房需求。你要搞清楚買房子打算空置還是打算出租。如果入手一套房,我的建議是買臨近校園的地產,可以兼顧自身需求;如果買兩套房,則可以選擇便于出租的地段,也可以是價值洼地,就靠自身去挖掘了,參考上文“潛在價值”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剛需和剛步入中產的購房者抗風險能力都一般,高風險高收益的操作手法不建議嘗試。
3、高階追求回報者
這類人做到了真正的財務自由,有著不錯的現金流,接觸的圈內人也比較多,獲得高價值的信息更快。這類購買者買房主要是盡可多的獲利,穩漲不賠的中心區不適合你們,足夠多的利潤空間才是關鍵。
基于此,你要考慮的是接盤者一般是什么人。通常情況下,郊區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比較快的區域是你的首選。你所要做的就是動用你的資源摸清規劃的準確性,在價格低的時候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