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上一輪限購和限貸后,性需求似乎被壓制了,剛需購房者們也在等待房價的進一步下探。不料,從2015年開始,房地產開始了全面復蘇,限購城市只剩下北上廣深三亞這五座城市了。在政策的驅動下,各路人馬又開始殺入樓市,開始了新一輪的買房之旅。
是不是總抱怨自己沒在房價低的時候買房,不得不在高位追漲?今天我們就以四種不同的買房需求,四種不同的購房場景來分析,你該怎么來買房。
場景一、A君的四房之旅
人到中年,公司中層,有過短線炒股賺快錢的經歷,家里有幾套小房子,供老人和自己分開居住,房子買的挺早,漲幅已經相當可觀,A君對職業缺乏安全感。
購房目的:隨著兩個孩子到了年齡,地產的需求日漸迫切,再加上孩子還需要老人照顧,換四居也勢在必行。
但是2015年開始,面積越大的房子,漲得越厲害,之前也想過換房,但房價漲上來之后,不得不盡快出手。賣房湊首付,也顧不上職業風險了何負擔能力了。
終結果:不管未來房價走勢如何,目前的情況是必須要換房住了,能接受房價小幅下跌,卻不能接受房價上漲后買不起房、上不了名校的結局。于是A君在和幾位有同樣需求的購房者中的競爭中以高出行情25%的勝出。據說,買完房后,一個月內,該小區房價又上漲了兩成。
場景二、B君的改善兼性買房
年滿三十,工作穩定,積蓄尚可,職業規劃清晰,名下有一套遠郊區70平米的房子,還在還貸。
購房目的:目前的這套房子地理位置偏遠,但改善住房也面臨較大壓力,但是B君對未來市場走勢有著自己的判斷,他希望自己的資產能夠穩定且保持一定的 率,是重新買套還是置換呢?
終結果:B君結合自己的工作背景,在地圖上圈了又圈,畫了又畫。對政府今年的市政重大工程倒背如流的他,幾乎能準確的預計到房價會在哪里,面對這番分析,B君越來越傾向于二套房。
2016年兩成首付及稅費優惠政策出臺后,房產門檻降低,房價勢必迎來新一輪上漲,價值極強。據說,后居然以低于市場價的行情入手一套二手房,雖然過程極其痛苦,但一路走來,幾乎成了置業。
場景三、W君的糾結
作為一名私企老板,35歲的W君可謂吃喝不愁,但公司始終徘徊不前,資產也未見大幅。當年以100萬/套的價格買了兩套房,一套賣了創業,100萬變成了300萬,剩下那套房卻漲到了1000萬。
購房目的:經商和買房的巨大落差,刺激著W君,孩子也開始了,住得遠也不太方便,面積可以將就,地段不能將就。
終結果:資金有限,買房就得放棄打拼多年的企業。可又一想,錢還是得靠事業來賺的,而房價現在這么高,泡沫破滅是早晚的事。看了多套房子,價格上漲得有點嚇人,更加印證了自己的泡沫論。后,W君干脆不看房了,多余的時間正好用來接送孩子,順便等著房價泡沫的破滅。
場景四、G君的
大學剛畢業,積蓄不多,離首付還差那么點,不是本地人,但結婚迫在眉睫。
購房目的:坐看房價上漲,自己卻不能分一杯羹,實在難以接受。
終結果:首付不夠,在眾朋友的建議下選擇了 ,拉上另外兩位朋友一塊湊夠了首付,以G君的名義買了一套房,G君躊躇滿志地對女友說:“雖然我只有這套房三分之一的產權,但等到價格漲上去賣掉后,首付就夠了,房子不再是問題。”
上面這四個故事只是買房人群中的幾種常見心態。故事看完了,但總感覺有那么點共同之處。
一、人的決定都基于自己的預期
自己的預期可怕之處在于,人的本心是趨利避害的,總是愿意往好處想,一旦預期上漲的人群足夠多,房價上漲的動力越強,因為總會有看漲的人接盤。
二、仍需量力而為
W君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因為買房而放棄一切,甚至連自己的事業都要放棄,樓市的家孩子再高,也不能賠上一切去賭。
三、買房是個細致活
在哪買房子。要學B君那樣,對城市發展規劃了然于胸,提前布局。
買多少錢的房子。如果是大戶型,多考慮總價少考慮單價,只要 ,戶型合理就行,如果是小戶型,則應考慮功能性,小兩居一定比大一居更好,雖然面積差不多。
房價一直上漲,買不買?如果你沒有精準的抄底能力,還是隨行就市吧。至少房價在你買了之后還會上漲,如A君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