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似乎人人都在吐槽房價高,可是究竟國內房價高的是哪里?哪兒的房購買壓力大呢?回答這個問題需參考一個數據——房價收入比。
所謂房價收入比指房屋總價與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目前來看它還是一個尷尬的指標。因為,迄今為止,我們對這一比值的概念還沒有統一認識,已知的“國際公認的較理想標準”在4至6倍之間。房價收入比是一個有嚴格內涵的概念,具體應用時要注意其到底是什么情況下的房價收入比。在西方,房價收入比有新建住宅的(新房交易)、也有舊有住宅的(二手房交易),所選取的房價是中位數價格,家庭收入是中位數收入。由于中國的住宅是按照平方米價格交易而不是按照套來交易,又由于納入中國家庭收入統計的收入只是全部家庭收入中的一部分,因此房價收入比的計算結果也存在很大差異。
2015年,剔除可售型保障性住房后,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均值為10.2,與2014年相比下降0.4個點。其中深圳高達27.7,長沙低,只有5.2。整體上看,35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呈現三個態勢: ,東、中、西地區梯度遞減,且相差幅度較大。第二,一線城市明顯整體高于二線城市,深圳、上海和北京領先,廈門、福州等東部二線城市則在逐漸趕超一線城市。第三,經濟發達城市高于經濟欠發達城市。一般而言,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東部城市,產業發展好、收入水平高、人口吸引力強,外來常住人口比重大。因此,購房需求大,投機需求也大,購買力強勁,房價水平也較高。
這樣看來哪個城市“房奴”辛苦就一目了然了。據了解,深圳現在關外很多區域的二手房都要5萬,新進入的外來大學生僅憑自己努力的話,要在深圳買房可能性已經很小。
和深圳相比,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房價收入比雖然達到了11.1,但比深上北要低太多,甚至遠不如廈門、福州等二線城市,僅位列全國第十。而長沙新建住宅均價為6336元/平米,這個數據甚至還不如福建浙江的很多縣城的房價。就工資水平而言,長沙的工資水平不比廈門少多少,但房價只有廈門的1/4,基本上普通白領干一個月就可以 平米。
由此不難看出,房價和收入并不是必然的正相關,其背后其實是城市實力的此消彼長。比如,在金融業增加值方面,上海、北京和深圳 ,深圳和北京的高科技實力均雄厚,而廣州在這兩方面均表現平平。
產業發展水平是一方面,供應量是另一個方面。在土地面積上,深圳面積是1996.85平方公里,而廣州則為7434平方公里。廣州的人口是深圳的1.2倍,土地面積卻是深圳的3.7倍。深圳土地存量已接近枯竭,廣州土地供應充足。目前廣州的郊區盤如黃埔、番禺等地都有大量的一手房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