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在的住宅都越來越追求舒適度和高品質,開發商在建造商品房時為了給購房者打造出整個住宅小區都寬敞明亮的高大上的體驗,必然也要考慮將電梯、大堂等公共空間做得更大。那么自然,這些多出的面積,也分攤到了購房者的頭上。
房屋公攤面積是指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的簡稱,它與套內建筑面積之和構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積。對于公攤面積的處理,目前我國尚無明確法律法規出臺,因公攤面積的不明確,使其成為房地產交易過程中爭論的焦點。也是廣大購房者為迷惑的一塊知識。比如單位房一般公攤小,有贈送面積,但并未納入房產證,所以房子面積比房產證大,還有其他商業房,比房產證小是不見怪的。尤其是二手房交易要注意,簽合同的時候,好規定是按照房產證的面積為準。或者提前測量,再簽合同。
那么,消費者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來保證自己不吃虧呢?
一:并不是低公攤的房子就一定好,盲目追求低公攤或許只能換來狹窄的公共空間,影響住宅整體舒適性。
對于自己究竟對多大的公攤滿意,購房者不妨親自去樓盤感受一下走道、大堂等公共設施的面積大小。
二:有些低價的房子,反而公攤高,并不劃算。
例如房價12000元/平方米的項目,公攤在18%左右;而房價11000元/平方米的項目,公攤高達30%。折合到套內面積上來計算,實際上分別為每平方米的套內建筑面積支付了14634元和15714元。因此,低價的房子有時候也并不劃算,必須要根據公攤情況來算出套內建筑面積的支付價格。
三:不要相信售樓部給出的公攤百分比。自己買的房子,可以自己估算公攤。
購房者要注意在購房初期注意對項目進行觀察,同一棟樓是一梯幾戶;單層房子是大還是小;是只有樓梯還是既有樓梯又有電梯,公共設施、走廊有多少……這些雖然不能幫助購房者計算出具體項目的公攤,但完全可以對兩個項目之間的公攤大小進行對比。
四:購房者在選購住宅時,要向置業顧問問清,哪些部分是算在公攤里面的,而哪些沒有。
一般來說房屋公攤建筑面積主要涉及有大堂、走道、電梯間、樓梯間、外墻面等因素,因此在購房時,好盡可能選擇純住宅小區,以避免大堂造成額外的公攤。而很多樓盤都設計的獨立的單元門廳,也可能提升公攤率0.5—1%。
五:不要相信武漢有些開發商打出“零公攤”的銷售噱頭,通過送入戶露臺等方式,將送的面積“對沖”公攤面積。
但國家對哪些面積要計入公攤已經有明文規定,因此真正意義上的“零公攤”住宅是根本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