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要詳細的說起來,其實是一道復雜的數學題,不是每個購房者都能算明白這筆賬的。你的房子公攤到底是多少,你測算過嗎?同一面積同一戶型的房子有時候公攤面積卻不一樣,你又知道嗎?本期購房指南將帶你一起來算算公攤的賬。
公用建筑面積的構成
一是電梯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和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以及其他為整棟建筑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二是套內公用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購房者所購商品房的套內建筑面積加上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即為商品房銷售面積。
公攤實際百分比,并不是開發商完全說了算
一般測量單位先計算整棟樓的公攤面積,除以整棟樓建筑面積,得出公攤比例數據,再乘以每套房的套內面積,得出單套住宅公攤面積。而住房公攤實際到底是多少百分比,并不是開發商完全說了算的。其中還牽扯到國土規劃部等部門。
置業顧問口中的公攤百分比確實與公攤面積沒任何關系
公攤百分比得出的程序是測繪部門測算整個小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某一套房子,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具體到每套房子的面積就會有一定的差距。而現在公攤百分比的誤差允許上下浮動3%,且這樣的誤差受到法律保。因此有些開發商則會利用公攤面積來做文章。
買房時如何避免在公攤面積上吃虧?
那么購房者面對復雜的公攤問題要注意哪些事項才能保證自己買房不吃虧呢?筆者在此盤點一下:
一:并不是低公攤的房子就一定好
盲目追求低公攤或許只能換來狹窄的公共空間,影響住宅整體舒適性。對于自己究竟對多大的公攤滿意,購房者不妨親自去樓盤感受一下走道、大堂等公共設施的面積大小。
二:有些低價的房子,反而公攤高,并不劃算
例如房價12000元/平方米的項目,公攤在18%左右;而房價11000元/平方米的項目,公攤高達30%。折合到套內面積上來計算,實際上分別為每平方米的套內建筑面積支付了14634元和15714元。 因此,低價的房子有時候也并不劃算,必須要根據公攤情況來算出套內建筑面積的支付價格。
三:不要相信售樓部給出的公攤百分比
自己買的房子,可以自己估算公攤。購房者要注意在購房初期注意對項目進行觀察,同一棟樓是一梯幾戶;單層房子是大還是小;是只有樓梯還是既有樓梯又有電梯,公共設施、走廊有多少……這些雖然不能幫助購房者計算出具體項目的公攤,但完全可以對兩個項目之間的公攤大小進行對比。
四:購房者在選購住宅時,弄清哪些部分是算在公攤里面的
一般來說房屋公攤建筑面積主要涉及有大堂、走道、電梯間、樓梯間、外墻面等因素,因此在購房時,好盡可能選擇純住宅小區,以避免大堂造成額外的公攤。而很多樓盤都設計的獨立的單元門廳,也可能提升公攤率0.5—1%。
五:不要相信開發商打出“零公攤”的銷售噱頭
通過送入戶露臺等方式,將送的面積“對沖”公攤面積。但國家對哪些面積要計入公攤已經有明文規定,因此真正意義上的“零公攤”住宅是根本不存在的。
后,筆者想說,對于現在武漢市商品房普遍已達到20%以上公攤面積的事實,購房者也只能接受。但關鍵是,一定要估算自己所購房屋的公攤面積,不要被開發商低價房、零公攤的噱頭沖昏了頭。
公攤面積訛過我們多少錢?我們的住宅面積是怎樣被偷走的?
對于筆者心中仍留有的疑問,一位曾在漢南某盤當過置業顧問的業內人士向筆者說出了實話:一般我們告訴客戶的公攤面積都是低的,但實際交房時公攤面積都會有差,有的高出百分比,也有的低一些。但一般來說都要更高一些。
問:“那具體誤差有多少?”
該業內人士解釋:“例如我們樓盤曾賣過面積為130平的房子,我們不會跟購房者說精確的百分比數字,例如百分之幾點幾,而是直接告訴他們24%。而實際在交房時,住宅的公攤可能會高于這個數值!”
問:“那購房者能維權嗎?”
該業內人士繼續爆料:“一般來說開發商都會在開盤當天公示出住宅的公攤比,但都會放在較不顯眼的位置。而購房者多數也會忽略去看這些公示,后收房了想再找開發商也是沒用的。因為按照相關規定,是允許一定的公攤差存在的。”
聽完該業內人士的“實話”,筆者感覺房屋公攤面積的水還是比較深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弄的明白的。
那么關于公攤,究竟有哪些是必須要了解的呢?
一:公用建筑面積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電梯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和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以及其他為整棟建筑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二是套內公用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購房者所購商品房的套內建筑面積加上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即為商品房銷售面積。
二:一般測量單位先計算整棟樓的公攤面積,除以整棟樓建筑面積,得出公攤比例數據,再乘以每套房的套內面積,得出單套住宅公攤面積。而住房公攤實際到底是多少百分比,并不是開發商完全說了算的。其中還牽扯到國土規劃部等部門。
三:置業顧問口中的公攤百分比確實與公攤面積沒有任何關系,公攤百分比得出的程序是測繪部門測算整個小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某一套房子,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具體到每套房子的面積就會有一定的差距。而現在公攤百分比的誤差允許上下浮動3%,且這樣的誤差受到法律保。因此有些開發商則會利用公攤面積來做文章。
國外根本沒有公攤面積之說!
說起國內的樓市,像小編這樣的屌絲,沒有存款,沒有背景,買房簡直是奢望。總有種蛋蛋的憂桑,近看了一條新聞,更讓人生氣了。
舉個例子:
一般高層的得房率都在80%左右,也就是說有20%的公攤面積。假設你買了一套100平米高層住宅,拿房時實得面積只有80平米左右,原本看似面積夠大的房子,瞬間就擠了。
100萬的房子,20萬是在給公攤面積買單。
如果的房產情況都是這樣的話,心里還是平衡的,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國外的房產根本沒有什么公攤面積之說,好像臺灣都沒有這樣的說法。接下來就有幾個疑問了,每家每戶加納的公攤面那么多,究竟我們得到了什么實惠呢?
公攤指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的整棟樓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積。無論是多層、高層還是商品房都有公攤。公攤面積越大,得房率就越低,反之,則越高。
20萬花在什么地方?
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設備間、保安室、變電室、過道走廊、公共門廳、垃圾道、共用墻體。
這是什么鬼呢?赤裸裸的壓榨消費者,我們拿錢買的是自己居住的房屋,買的是自己的室內面積和產權,這些必須通道怎么強加在消費者身上。反正都這樣的,國內房產真是傷人透透的。
國外沒有公攤面積之說?
一、開發商必須按住戶要求蓋房子
買新房子情況稍有不同。一般情況下,房地產開發商在買了地皮之后,不是自己想蓋什么樣就蓋成什么樣,而是要根據買主的要求蓋房子。所以,美國人的房子都是個性化的。買賣雙方先商定一個建房圖紙,臥室、客廳、廚房、陽臺、衛生間、地下室、樓梯等都清楚地標出位置和面積,就連電話插座、電燈開關的位置都要標得一清二楚,建筑商必須按圖施工。交房子時,如果買主發現任何與圖紙有出入的地方,建筑商必須免費修改。如果是大問題修改不了,就要賠款、退款,甚至全部重建。
二、開發商不僅負責蓋房,還負責裝修
美國房地產市場糾紛少的另一個原因是,開發商不僅負責蓋房子,還負責裝修。美國人從未聽說過什么“毛坯房”,因為房子必須裝修好了才能交付使用,不能有一點裸露。
三、房屋廣告,只準現成的房子登照片
美國房地產市場糾紛少的第一個原因是,賣房子的人一般不能,也不敢說假話,尤其是在對房子的宣傳上,絕對不能用天花亂墜的承諾或虛假信息來迷惑顧客。打開美國的房屋廣告,就能看到實實在在的一幢幢房屋的照片,這些都是二手房。在美國,為了避免因宣傳不實而引起糾紛,一般只有現成的房子才能在廣告上登照片,而那些未建成房子的模型照片是不允許出現在廣告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