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真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事情,小編舉個例子,購房者在開發商手里買到一套建筑面積為114平米的住宅, 交付的時候卻多了3.2個平方,變成了117.2個平方,按房地產市場的規矩,住戶需要補交給開發商3.2個平方的錢。但是經過驗房師的測繪發現這3.2個平方都是多在了公攤之上,想想也知道業主這錢交的是有多冤了!
公攤面積里的貓膩你被蒙過嗎
按照《商品房買賣合同示范文本》規定算一筆賬,根據交付后的面積誤差在3%以內的部分房款由業主承擔,超出部分應由開發商承擔的規定(業主也可以申請退房),假如實際超出的3.2平方除以114等于2.8%,這個結果和3%多么接近,那就是沒有超過。這部分錢依舊由業主自己承擔的。
其實這只是一個個例,但正是因為購房者對此并不清楚才會吃了這一大虧。買房子,對于市民百姓而言,是一輩子的大事。作為一個普通人,由于缺乏專業知識, 確實不懂住房面積的測量和計算,當然更難弄明白"公攤"的實際計算,"公攤"究竟該是多少。希望今天的帖子內容能給各位買房過程中帶來不小的幫助吧!
那么公攤面積多少才算合理?
商品房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電梯井、樓道間、設備室、公共門廳和過道等功能上為整樓建筑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各單元與樓宇公共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以外及外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50%。
普通住宅的一般公攤比例:
多層:8%——15%
小高層:10%——20%
高層:15%——30%
公攤面積應該如何計算?
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公攤系數*套內建筑面積
公攤系數=總公共分攤面積/(套內建筑面積*總套數)
套內建筑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墻體面積
影響公攤面積的因素:
1、戶型同一棟樓里一梯一戶、一梯兩戶和一梯三戶是不一樣的,典式樓和板式樓市不一樣的。
2、套內面積正如你所說,房子大就多點,房子小就少點
3、公共設施只有樓梯和既有樓梯又有電梯是不一樣的,公共設施、走廊越多公攤就越大。
4、建筑規模樓梯高度越高公攤越大。
哪些是不計入公用面積的?
1、即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
2、高層低于2.2米的夾層、技術層、地下室、架空層;
3、利用引橋、高架路、高架橋、路面做頂蓋建造的房屋;
4、與房屋室內不相通的房屋伸縮縫;
5、活動房屋、臨時房屋、簡易房屋、房屋天面上屬 性建筑的樓梯間、水箱間、電梯機房。
6、在2.2米以上的部位,按其外圍水平投影計算面積;小于2.2米的部位,不計算建筑面積;
7、屋頂為斜面結構房屋,在2.2米以上部位,按其外圍水平投影計算面積;小于2.2米的部位,不計算建筑面積。
挑樓、全封閉的陽臺面積,按其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未封閉的陽臺、挑廊,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露臺不計算建筑面積。
20%-35%的公攤面積讓很多購房者很是心疼,咱來算算就知道了,假設是6000一平的房子, 00平米,按20%的公攤算,一下子就12萬打水漂了,這12萬咱得攢多久啊!而且在交付的時候,建筑面積多了,咱得補錢給開發商,但套內面積少了的話,他們就裝聾作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