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者在簽訂購房合同時,開發商在合同上都會寫明房屋的公用面積以及房屋面積等等。這些數據來源均是根據房產測繪師所測量的,其測定的特定范圍是房屋以及與房屋相關的土地。
有的開發商會耍一些小把戲,可能測繪師測繪出來的面積比實際面積要大一些,等房子到手之后,會發現房子“縮水”了,所以自己在收房之前要自己親自檢查,房屋實際面積與合同是否一致。
房屋共用面積包括哪些?
共用面積是指業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積,分攤的共用建筑面積可以分為4類:
1、建在幢內為本幢服務的水、電、氣、暖通等相關設備用房。
2、建在幢內為本幢服務的警衛室、信報間、消防控制室等管理用房。
3、墻體部分,包括外墻、套與共用空間之間的分隔墻中,未計入套內墻體面積的其他墻體水平投影面積。
4、本幢內的水平通道、垂直通道、大廳、門廳等公共通行建筑部位。
哪些部位不算入房屋面積?
1、小于2.20米的房屋部位。
2、突出房屋墻面的構件、配件、裝飾柱、裝飾性的玻璃幕墻、飄窗、垛、勒腳、臺階、無柱雨篷、煙道、壁爐等。
3、房屋之間無上蓋的架空通廊。
4、建筑物內的操作平臺、上料平臺及利用建筑物的空間安置箱、罐的平臺。
5、騎樓、過街樓的底層用作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臨街樓房挑廊下用作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不論其是否有柱,是否有圍護結構。
6、獨立煙囪、亭、塔、罐、池、地下人防干、支線。
7、電梯下方的電梯機坑。
8、戶室或陽臺中由欄板、護欄等分隔的空調機位
9、露臺
房屋面積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提前測得,很多都是在交房前被開發商告知,房屋面積增加了或者公攤面積增加了,想要拿到房子,需要補交多少錢這樣的情況。
房屋面積存在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國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只要面積誤差比不超過3%,法律是支持開發商的,也就是說,開發商只要把房產實測后的面積誤差比絕對值控制在3%以內,打官司基本上是穩操勝券。這樣看來,購房者是處于一個劣勢。
所以弄清楚這些房屋面積的規則,讓自己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能夠與開發商據理力爭,維護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