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土地證就具有該地塊的正當使用權,受法律的保護。土地證上會闡明該土地的地理位置、用地性質、用地面積、使用者等有關消息。以出讓形式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運用者也可以把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或抵押。下面來看一下相關知識,土地證上的分攤面積是什么意思和如何計算的問題。
土地證上的分攤面積是什么意思?
1、土地證上所指的分攤面積,簡單的說,它表示的是該土地使用者持有的證書附頁宗地圖內(黑色加粗封閉區間內)有產權住戶共同分攤的土地面積。根據各戶產權證上的建筑面積分攤。
2、國有土地使用證上面的分攤面積,是分攤擁有的土地使用權的面積,即小區所占總用地面積,按照每套房子建筑面積占小區總建筑面積的比例,進行分攤。土地證上的分攤面積,是越大越好的。如果小區大,但是樓比較少,那么土地的分攤面積就多一些。也說明小區的密度小,不太擁擠。
土地證上的分攤面積如何計算
1、總建筑面積÷總占地面積=總分攤面積。
2、業主房屋面積÷總分攤面積=業主個人分攤面積。
3、土地證上的分攤面積越大,就表示小區公共活動面積就越大,也就越利于業主們活動。
4、土地面積通常是指地表面積在其水平面上相應的投影面積,即水平投影面積。不計入宗地面積的范圍有:無明確使用權屬的巷道或間隙地;市政管轄的道路、街道、巷道等公共用地;公共使用的河灘、水溝、排水溝;已征用、劃撥或者屬于原房地產記載范圍,經規劃部門核定需要作市政建設用地的;其他按規定不計入宗地面積的。
以上就是對土地證上的分攤面積是什么意思和如何計算的相關介紹,共有建筑面積分攤計算的內容如有變化,應以建設部現行的有關文件規定為準。一般來講分攤面積是整棟樓的公用面積,當然房屋樓體的墻壁也在里面,帶電梯的房子公攤相對大點。希望可以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