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得房率是指可供住戶支配的面積(也就是套內建筑面積)與每戶建筑面積(也就是銷售面積)之比。影響得房率的直接原因就是公攤面積的大小。
得房率的相關概念
得房率是指可供住戶支配的面積(也就是套內建筑面積)與每戶建筑面積(也就是銷售面積)之比。
而公攤面積是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的簡稱,即指各產權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共有建筑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值班警衛室、為整幢樓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等。
哪些因素影響得房率?
能夠影響得房率的直接原因就是公攤面積的大小。公攤面積包括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電梯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以及其他功能上為整棟建筑服務的公用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積;
第二部分就是套(單元)與公用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
這些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
1、房型結構(幾梯幾戶)
一梯多戶可能與一梯二戶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相差無幾,可戶數增加了,總套內建筑面積增加了,則每戶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就會減小。
2、樓盤形態
通常來說高層得房率低,小高層次之,多層則得房率較高。
3、物業類型
眾所周知,板式得房率高,疊式次之,點式則較低。
4、公共活動區域大小
高品質的物業多建有高挑大堂,寬敞電梯、室內車庫,這些都會占用到大量公攤面積,故得房率相對較低。
5、何種面積不算做公攤面積
會所、車庫等具備獨立使用功能的空間;售樓單位自營、自用的房屋;為多棟房屋服務的警衛室、管理用房、設備房等。
三、得房率多少合適?
75%-80%之間比較適宜
公攤面積和得房率有著直接聯系,與小區的相關配套密不可分,如果得房率過高,相對的公共部分的面積就會越少,那么就有可能會影響到樓梯的寬度、大堂的舒適度、電梯間的數量等,所以樓盤的得房率并非越高越好,也需要有一個度。
來舉個例子:
李先生在2015年購買了某小區的一套房子,購房合同約定銷售面積105㎡,套內建筑面積82㎡。
按照以上公式,(建筑面積-公攤面積)實為套內建筑面積;因此,李先生所買的房子得房率應為: 82÷105×100%≈78.06%,參照上文所示的高層建筑物得房率來看,李先生所買的房子得房率屬于比較合理的范圍。
如何規避面積被“盜”的風險?
合同中有附件標明了“公共部位與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但只列明了應分攤的部位及其構成,具體數據仍不確定,所以仍然存在著開發商讓業主多攤的可能性。以下三招,給購房者提供參考。
招數一:索取公攤數據。在簽訂購房合同時,讓開發商出示有關計算公攤面積的數據,包括整幢建筑的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之和、不應分攤的建筑面積等基本數據,也可以要求開發商列明公攤公用建筑面積的具體項目以及各項目的面積,這樣業主可以通過數據求出公攤面積,以明確自身的權益。
招數二:查閱有關資料。業主們有權自查或者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規劃單位、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所購房產的相關文件,比如終設計圖紙或者終設計方案、終面積測量報告、各種數據的計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
招數三:在購房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渡唐贩抠I賣合同》第三條和附錄二中有關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的條款,購房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的數字,并在附件二“有關公共部分與公用房屋公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中,詳細約定公攤的具體部位、面積大小。是有關共有建筑分攤部位變更的情況,約定得越詳細,對購房者就越有利。一旦發生糾紛,購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約定來保障自己得利益。
因此,購房者在選定樓盤之后,除了要知道購房五證信息之外,還要了解什么是“得房率”,事實上很多樓盤在同等區位同等面積上均價會低一些,但是不一定就是買了合算、住著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