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公攤面積、套內面積這些息息相關的定義,決定著您購房所花的錢有多少能實際用來居住,這些數據分別如何計算?又該怎么選擇才合理呢?
首先,我們來確認一下三者的定義:
套內面積比較好理解,就是所購房屋實際的可居住面積,而建筑面積在套內面積的基礎還包括電梯井、樓梯間以及獨立使用的變電室、管理用房等。兩者分別計算得出的數字之比就是所購房屋的得房率,而建筑面積是購房者實際支付購房款的計算面積。這三者之間戶型影響,得房率太低,不實惠;太高,不方便;而得房率太高,公共部分的面積就越少,住戶也會感到壓抑。通常,得房率在80%左右比較合適,公共部分既寬敞氣派,分攤的面積也不會太多,比較實惠。
影響“得房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1、 房型結構:例如一梯多戶可能與一梯二戶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相差無幾,可戶數增加了,總套內建筑面積增加了,則每戶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就會減小。
2、 樓盤形態:一般來說高層得房率低,小高層次之,多層則得房率較高。
3、 物業類型:一般來說板式得房率高,疊式次之,點式則較低。
4、 公共活動區域大小:一般來說,高品質的物業多建有高挑大堂,寬敞電梯、室內車庫,這些都會占用到大量公攤面積,故得房率相對較低。
5、 以下面積不算做公攤面積:車庫、會所等具備獨立使用功能的空間;售樓單位自營、自用的房屋;為多棟房屋服務的警衛室、管理用房、設備房等。
“得房率”是否越高越好呢?
地塊開發的時候有規劃控制文本,這個控制文本給出了這個小區需要配套的低面積比率,開發商在應對這個比率的時候有自己的對策,有些開發商想開發一個檔次高、配套齊、舒適的小區,就會做比較大的會所、休閑等公用的建筑,這些面積肯定超過規劃控制的低限,終這個小區總的住宅面積占的比率可能會略低一些,公攤的會高一些,但是小區整體檔次高了、品質提升了,一樣是好樓盤。
因此在對于“得房率”的數值大小進行選擇時,不應該片面的一味選擇高數值,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全面的進行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