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木到磚石再到鋼筋混凝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用來建造房屋的材料逐漸變化,建造方法也逐步升級,人們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種種便利時總會想象未來的房子是什么樣子的?
2019年9月,國務院出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積中的比例從目前的不足5%上升至30%。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短期內裝配式住宅一定會在市場上逐漸增多,那么裝配式建筑到底是什么?對我們的生活又有哪些影響呢?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
形象地說,它類似于“搭積木”——傳統施工中,需將鋼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運至施工現場進行澆筑;而“裝配式”,則是把梁、柱、墻板、陽臺、樓梯等部件部品,也就是“積木”在工廠里預先生產好,運到工地后簡單地組合、連接、安裝即可。這種建筑方式有利于降低損耗、縮短工期。
其實,在國際上裝配式建筑早已被發達國家廣泛采用。但在我國,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至今仍不足5%,并且多運用在體育館等公共建筑中。
裝配式建筑和傳統建筑
提到傳統的建筑工地,人們的印象就是“塵土飛揚、垃圾滿地、叮叮當當”。那么相比而言裝配式建筑的現場作業則會干凈安靜得多。從建筑業本身來看,裝配式建筑是提升質量和效率的一條好路子;而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來看,裝配式建筑也更加綠色,更有利于減少污染、節約資源。但是購房者在是市面上看到的裝配式建筑為什么那么少呢?
任何技術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我國已建成的鋼結構住宅的主體結構問題不大,但也存在表現出墻面開裂、板材拼接縫隙不均、隔音效果不佳、保溫隔熱效果差等缺點。尤其是,具備能力的企業在行業中比例較少,一些建筑實施單位缺乏經驗,技術水平低下、管理不到位等種種原因導致裝配式建筑處于劣勢。但由于突出,隨著國家的大力推廣,在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新式”建筑。
對購房者有何影響?
對于購房者來說,傳統的房屋有地基有工地,能看到房子一層層蓋起來,但裝配式建筑的技術水平能不能達到,房屋質量問題怎么保證都是問題。但從技術角度來說,比起傳統建造的水平,裝配式建筑的確擁有多重優點。習慣了傳統的建筑住宅的人們需要對于裝配式建筑住宅的觀念慢慢轉變和適應,從居住角度來說,有幾個方面直觀的:
一、戶型會更加集成化
戶型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良好空間,提高居住品質,這不僅是傳統住宅戶型設計的原則,更是裝配式住宅戶型設計的出發點。由于裝配式建筑強調集成和標準化,因此使得功能空間的布置更為集成優化,也為整體式衛生間、廚房的安裝和性能提升提供了可能。
二、裝修更牢靠 維護成本降低
傳統建筑的精裝修房屋,入住一定年限后,墻皮可能出現剝落、裂縫等,需要進行二次裝修;裝配式建筑的內部結構一般采用的是清水混凝土板,內墻平整度很高,誤差低,光潔的可以直接貼墻紙,基本不會不存在二次裝修的問題,后期維護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