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定價基準轉換可以選擇固定利率,或者lpr浮動利率,并不一定必須轉換成lpr的。到底是選擇固定利率還是LPR加減點浮動定價,應綜合自身貸款總額、貸款期限以及對未來LPR走勢的判斷進行選擇。
個人業務主要涉及到房貸。相對于對公貸款而言(LPR帶動利率下降,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個人按揭貸款受房地產調控影響較大,短期內利率降低的概率低。舉例來說,個人房貸是浮動利率定價,貸款利率=貸款基準利率*(1+浮動比例)【浮動比例確定,貸款利率跟隨基準利率變化】。假如上浮比例為10%,原方式下貸款利率為5.335%(4.9%*1.1)。如果新增按揭貸款業務按照LPR定價,利率不下調,那么上浮比例升高為12%。
在新機制下,房貸利率= LPR*(1+12%)【假如上浮比例12%,當然這個比例受到房地產調控影響。如果調控從嚴,上浮比例還會上升】。上浮比例確定后,按揭貸款一般根據LPR一年一調。如果LPR下行,那么貸款利率將下降,也能節省一部分利息。有銀行人士反饋,如果LPR變化比較大,商定后也能半年一調。
對于存量按揭貸款也有很大影響。在原機制下,房貸利率=貸款基準利率*(1+10%)(假如上浮比例10%),大多一年一調。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按揭貸款期限長達20-30年,往后貸款基準利率基本不用了,也就是貸款基準利率不變。
實際上從2015年10月到現在貸款基準利率基本沒變,但是市場利率是有變化的。舉例而言,2018年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從4%下行到3.2%,下行了80BP,但因為貸款基準利率沒變,按揭貸款利率也沒變(貸款人受損)。當然,期間也有市場利率上升、貸款利率未變的年份(貸款人受益)。
對于按揭貸款業務,因為涉及面廣,可能將原來的貸款基準利率轉為LPR。這樣,存量按揭貸款利率也會隨著市場利率的變化。如果今年轉過來,因為MLF有下調的可能,存量業務貸款人將會受益。
1、市場化。這是顯而易見的,基準利率必須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而且不僅反映實際市場供求狀況,還要反映市場對未來的預期。
2、基礎性。基準利率在利率體系、金融產品價格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它與其他金融市場的利率或金融資產的價格具有較強的關聯性。
3、傳遞性。基準利率所反映的市場信號,或者中央銀行通過基準利率所發出的調控信號,能有效地傳遞到其他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價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