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市更新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自2023年6月12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35年12月31日,由市建委負責牽頭組織實施。
重點任務指出,(一)推動居住片區改善,提高宜居生活品質。深入實施住宅樓房隱患排查和消除,加快推進危舊房改造工作。全面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改造,積極探索“拆改結合”模式,完善小區各項基礎設施和住宅配套功能,加強“適老化、適幼化”改造。統籌未來社區、完整社區、現代社區創建工作,形成“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打造5—15分鐘公共服務圈,補齊社區功能短板。深化城中村改造工作,打造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社區。
(二)推動產業片區改造,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引導開發區、園區、特色小鎮錯位發展,打造產業地標。促進老舊廠房、低效產業園區、老舊低效樓宇提質增效,加快工業零星用地向園區集中。按照“突出主園、整合多點”的要求,建立工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開展低效用地盤活整治,實現空間集聚發展、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加快湖濱步行街、延安路商業街等商業街區更新。
(三)推動基礎設施能級提升,守住城市安全韌性底線。實施“斷頭路”“支小路”的更新改造,暢通城市交通“微循環”,提升道路交通承載能力。補齊市政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城市供水、供氣、供電、供熱、排水、信息通信等設施綜合承載力。深入開展地下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實施燃氣、污水、供水等老舊管網更新改造,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示范城市建設,確保城市安全運行。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統籌市政基礎設施和城市地下空間一體化建設。建立多層級、全覆蓋的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城市級、街區級、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適度布局基于數智化的新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數字交通、數字管線為主體的全域感知基礎設施體系。
(四)推動公共空間優化升級,打造綠色生態魅力天堂。重點推進錢塘江、運河兩岸和西湖、西溪周邊“兩線、兩圈”城市客廳、公共空間打造,塑造城市標志性景觀。開展城市特色街區整治提升,優化公共空間品質,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形成各類精品特色街區。加快公園綠地建設,結合城市生態帶、繞城高速公路沿線、老鐵路沿線等空間建設郊野公園,打造出門可達的口袋公園、小微公共空間,注重體現兒童友好理念,積極布局體育設施。開展綠道成網和岸線提升行動,有機串聯城市公園和特色濱水空間,推動濕地湖鏈范圍內、大運河兩側以及“三江兩岸”的零散工業岸線提升。
(五)推動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彰顯城市特色風貌。堅持以用促保、用保互促,擴展文化遺產、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方式。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湖世界愛情文化公園建設,構建世界文化遺產群落。深入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加快推進南宋皇城綜保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推動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突出公共空間風貌管控,塑造城市特色空間形態,打造全市城鄉風貌“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六)推動復合空間集約開發,樹立區域更新標桿。推動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整合土地資源要素,一體化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共生的復合空間。高效推動土地集約化利用,建設多功能復合型地下空間,鼓勵地下公共空間與軌道站點連通,提升地下空間交通可達性、環境品質和空間適宜度。大力推進TOD綜合開發模式,提高地鐵站點周邊人口、崗位覆蓋率,打造“軌道上的城市”,全面樹立區域更新標桿。
(七)推動設施數字化運用,支撐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構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打造數字孿生城市基礎底座。強化城市運行能力,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物聯感知和數字監管應用,提升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水平。深化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加強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