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張家口市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完善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通知》,其中“新取得預售許可證的項目不得低于備案價格85%進行銷售”政策,被外界稱為“限跌令”。據媒體統計,張家口是近兩個月多月以來,第9個出臺房價限跌令的城市。在張家口之前,已有包括岳陽、桂林、菏澤、昆明、沈陽、江陰、株洲、唐山出臺了類似舉措。
“限跌令”能止住房價下跌嗎?
其實,“限跌令”不是現在才有的。每當樓市下跌到一定程度,開發商回款變弱,資金鏈壓力大,就會出現新房打折促銷等現象。比如,2008年、2014-2015年,不少城市都曾傳出過“限跌令”。特別是,如果商品房市場走弱再遇上信貸等融資政策收緊,那些拿地成本低或資金鏈緊張的開發商,打折力度會更大。
對此,有的城市擔心“打折降價”形成趨勢,造成傳染效應,這不僅會導致開發商拿地和購房者買房的預期轉弱,沖擊土地市場并導致地產全鏈條收縮,而且對此前拿了高價地的開發商也不公平,于是基于以上考慮,就會出臺類似“限跌”舉措。
有一些“限跌令”是合理的。房子是特殊商品,按照國家及各地規范預售和銷售的管理政策,在申請“一房一價”的價格備案以后,新建商品住房項目才能獲得預售證。并且,新房項目要按照備案價銷售,超過備案價15%的,要重新備案。
嚴格來看,此次張家口的政策并不是“限跌令”,而是堅持預售管理政策、維護“一房一價”原則而已。這樣做,某種程度上也是維護購房者和小業主的利益。不難想象,當開發商迫于現金流和銷售回款等壓力,開始降價銷售,降價幅度大了,開發商做品質的動力就小了,項目可能就會出現“減配”、甚至以次充好、貨不對板等問題。
根據70城房價指數,8月份20個城市新房價格下跌,多為三四線城市。8月份,二線城市二手住房指數環比漲幅為0.0%,2015年以來首次停漲,有43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指數下跌或停漲,比7月增加了14個,下跌或停漲城市數創2015年3月份以來最大(除疫情沖擊的2020年2月份)。三四線城市為-0.1%,為2020年以來首次下跌。
可見,房價下跌的主要是三四線城市,出臺“限跌令”的也大都是這些城市。2014-2018年,棚改疊加“去庫存”利好,三四線城市建設了很多房子。現在優惠政策陸續退出,房價下跌在情理之中。
當刺激樓市已成為過去式,當人口增量難以支撐樓市需求,估計還會有其他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下跌。基于穩定的長效機制考慮,管理者會出臺“限跌令”,甚至不排除一些弱二線城市也會這么做。
看待樓市問題要用新思維。當下,樓市重心開始向都市圈轉移,包括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等幾大都市圈,包括9個國家中心城市在內的核心區域,正在成為樓市供應和需求的有效區域,占新增供需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且,人口跟著就業走、就業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規劃走。
對于三四線城市來說,如果供應量大,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嚴重,基于“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考慮,出臺“限跌令”是必要的。這樣的做法雖可緩減下跌節奏,卻無法阻止下跌進程。短期內,要合理評估在售庫存和潛在庫存,及時停止供地和舊改,收縮樓市增量供應區域,避免財政在公共服務上無序投放,保護好中心區和安全區,守住樓市的基本盤,做到樓市下限有支撐;長期看,還要夯實產業和人口基礎,要和周邊中心城市做好產業協調和互補、錯位發展,慢慢擴大樓市需求的范圍。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宇嘉
編輯 汪垠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