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重慶完成第二輪集中供地的出讓,終止出讓、流拍、底價成為關鍵詞。這場最終有33宗地要出讓的土拍,僅花費短暫的1小時,便基本結束。
本次拿地主力則為央企與國企,民企參與度極低。最終成交結果顯示,競得地塊的有中海、康田(重慶市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巴南建設、成都城投、邁瑞城投、葛洲壩、中鐵二十局、兩江集團等,幾乎都為國資企業,且均為底價成交;其余大部分地塊則由平臺接管。
政策調控和市場變化或是土拍遇冷的主要影響因素。
有市場人士指出,第二輪集中供地的規則主要劍指高溢價以及房企購地資金監管,主要為從源頭降成本以及嚴控保證金及地價款來源,確保市場穩定運行。
相比首輪供地沒有限地價、限房價、競自持、競配建等限制,本地重慶集中供地大幅強化了土拍規則,做出多項調整:設置最高限價、整體溢價率不超過15%;新增“競自持”環節,17宗地增加配建租賃住房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9月19日,重慶發文加強房地產開發項目預售資金監管,規定開發項目預售資金首付款監管全部按照預售總額的35%核定,這意味著從拿地到實現銷售回款,對房企的現金流問題加強了考驗。
新規亦把開發商的資金風險考慮進去,存在資金風險的須將其預售資金全額納入監管,確保項目建設。
本次土拍更對競買人的的購地資金來源、競買資格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查,開發商購地資金不得直接或間接使用金融機構各類融資資金,不得使用房地產產業鏈上下游關聯企業接管或預付款等。
但放置到市場整體下行的大環境下,重慶土拍遇冷實際上與成都、天津、杭州、蘇州等其他城市的情況大致。
地市熱度在第二輪供地中明顯下降,“冷”成為了普遍性的表現。數據統計,本輪土拍中濟南流拍率33%,天津流拍率34%,成都流拍率31%,福州流拍率34.6%.....
從開發商角度而言,利潤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帳都算不過”是多數房企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
此外,三道紅線的政策細化下,拿地銷售比40%的紅線也讓大多數房企在集中供地的下半場被限制住。市場整體下行壓力下,活下去成為更多企業的呼聲,壓力更主要來自于資金的流動性壓力。
而對后市樓市的預判,是開發商在拿地端停住腳步的原因之一。正如一位上市房企掌舵者所預判的,“下半年的市場銷售壓力比較大,甚至是慘烈的”。
這一方面由于階段性的政策調控導致企業流動性問題頻現,同時信貸資金市場也偏緊,開發商資金壓力大。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房住不炒”政策的堅決,購房群體對于房價上漲的預期發生改變,疊加整體經濟壓力,市場購買力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