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
同樣的數據給出的解讀可能不同,因為有人認為二季度的數據下滑了,未來經濟增長可能面臨下行壓力,甚至聯想到近期央行突然宣布全面降準的消息。
央行降準究竟是不是因為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說法,“上半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支持經濟進一步恢復向好的因素在逐漸增多。在我國經濟基本面穩定向好的同時,宏觀政策繼續保持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下半年經濟有望保持持續穩定復蘇的態勢?!?/p>
也就是說,我們的經濟并沒有面臨下行的壓力,甚至還是穩中向好的態勢。同時央行也表示,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規流動性操作。
由此可見,官方是堅決否認經濟下行壓力致使央行降準行為的。那首先我們應該看看我們的經濟為何會引起很多人的質疑。
從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數據來看,從同比增長18.3%到7.9%,的確會被當作經濟下行壓力的判斷,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還要找好參照物,去年因為特殊情況一季度各行業是停滯的,所以數據可能基數非常低,而到了二季度實際上是實現了較快恢復,導致今年一季度同比數值大,二季度數值就會小好多。
這就是看似經濟壓力的表象。不可否認,我們的內部經濟增長依然不均衡,像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小微企業、中下游企業帶來的生產經營壓力確實是客觀存在的,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政策在不斷落實落地,有利于為企業紓困解難,持續為市場注入活力。
但是整體看,上半年,我們的經濟是持續穩定恢復的,生產需求也在繼續回升,市場主體預期向好,主要宏觀指標處于合理區間,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的態勢。
既然如此,為何會降準呢?而且是突然宣布全面降準?
剛才其實央行已經說到了,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規流動性操作,穩健貨幣政策取向并沒有發生改變。但是似乎央行的降準讓房地產行業很是歡欣鼓舞,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次降準都會讓很多中介熱衷于狂歡式炒作,又似乎都能得逞,確實成為房地產行業的一波又一波紅利。
但這一次大不一樣了。
從根本上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就決定了未來的樓市將打破原有的邏輯,不會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房地產的支柱地位雖然沒有否認過,但也從來不再過多強調。
人民日報就曾表示,將牢牢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確保房地產市場行進在正確的軌道上。如果稍有放松,就可能前功盡棄。房價虛高、空置率高、投機成分高會直接擠壓居民其他消費、抬高社會融資成本。從各地實踐來看,指望房地產拉動經濟基本上不可能持久。
銀保監會也曾警告,押注房價永遠不會下跌的人會付出沉重代價,過度依賴房地產最終會付出代價。這不僅僅是警告,更是向外界釋放的一種樓市正在悄然發生改變的信號。
國家可從來沒說過不需要房地產了,而是說不會再像過去一樣完全靠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的思路過時了。然而,這種轉變是需要魄力和毅力的。對于房住不炒和穩定房價大局的堅定不動搖可以看出,調控是有定力的,是有決心的,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所以,過去,但凡有放水行為,大家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房地產,這是為了房地產,這是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畢竟在傳統認知里,房地產就意味著經濟增長。如今,官方已經很明確,降準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是支持小微企業走出困境。我們的經濟一直在持續穩中向好,如果繼續優化增長結構,那么將會更加健康持續。
那么降準就真的對房地產沒有一點利好了嗎?我只能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至少沒有太大壞處吧。沒有壞消息就是好消息。所以,總的來說也是利好,可以提振大家的信心。而對于房價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因為房價深受調控的約束,不會有大的波動。
作為普通購房者需要知道的一點,降準后對普通購房者貸款某些城市可能會相對容易,流動性強了,資金充裕,特別是一些過去房價沒有大漲的城市,政策相對寬松,購房者貸款相對容易些。
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甚至某些強三線城市,本身就具有稀缺資源和產業的導入,對人口吸引的流入情況較好。這些城市未來長遠機會更大一些,如果沒有經歷過大漲,那么調控相對來說不會太嚴,資金或許有一點機會流入樓市。但你要知道,一點機會,僅此而已,畢竟,房價要是被炒起來,等待你的是什么后果。
大局已定,房住不炒不變,我自巋然不動,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更不用有什么不切實際的幻想。購房者買房還是乖乖地考慮你的資金還有更適合在什么城市什么地段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