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兩個朋友在差不多的時候買了房,面積也差不多,一百來平,只是一個是多層一個是高層。
然而,小編作為客人去暖房時卻發(fā)現(xiàn),明明面積差不多,怎么多層的房子感覺多出一個房間呢?
經(jīng)過咨詢了才明白,原來是得房率和公攤面積搞的鬼。
那什么是得房率,什么又是公攤面積呢?今天就來好好說一說。
先說一下得房率。
在建筑設計時的概念上,得房率(建筑上叫使用面積系數(shù))是指的套內(nèi)使用面積除以總的建筑面積,這里的套內(nèi)使用面積是指套內(nèi)可利用的凈面積。本質就是你要跟你的鄰居合買這棟房子的公共部分來攤抵大家的成本。多戶的集合住宅,高層、多層住宅才會有得房率的問題,別墅是沒有這個概念的,整棟樓都是你的,不需要跟別人分攤任何東西。
得房率是指套內(nèi)建筑面積與套(單元)建筑面積之比。
簡單地說,即:得房率 =(銷售面積 - 公攤面積)/ 銷售面積。
接下來不得不解釋一下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包括兩部分,其一是電梯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以及其他功能上為整棟建筑服務的公用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積。其二是套(單元)與公用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如圖所示:
那么,有哪些內(nèi)容會影響得房率和公攤面積?
一是房型結構(幾梯幾戶)。
例如一梯多戶可能與一梯二戶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相差無幾,可戶數(shù)增加了,總套內(nèi)建筑面積增加了,則每戶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就會減小。
二是樓盤形態(tài)。
一般來說高層得房率低,小高層次之,多層則得房率較高。
三是物業(yè)類型。
一般來說板式得房率高,疊式次之,點式則較低。
四是公共活動區(qū)域大小。
一般來說,高品質的物業(yè)多建有高挑大堂,寬敞電梯、室內(nèi)車庫,這些都會占用到大量公攤面積,故得房率相對較低。
得房率一般在多少?
一般多層得房率在85%以上,甚至90%以上。高層由于電梯間和消防通道面積大,一般在70%左右。具體得房率層次如圖: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同樣面積的多層比高層多出一間房,究竟是怎么實現(xiàn)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有一套140平米的房子:
如果購買的是高層樓盤,得房率在140㎡*70%=98㎡;
如果購買的是多層樓盤,得房率在140㎡*85%=119㎡。
硬生生相差了21㎡,是不是多出一間房呢?
但是不得不說,得房率的高低其實還影響著你的生活質量,比如得房率過高,樓梯和走道則過窄,居住起來肯定是不舒適的,所以其實跟性價比是同一個道理,終都可以通過價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