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2015,大家應該對于2016年的樓市也有一些初步的認識。當然熱門的關鍵詞之一便是去庫存了,雖然政策向好,但筆者認為2016年房價上漲理由仍不充分。
去庫存壓力下2016年樓市繼續寬松
自2014底以來,房地產調控政策越來越寬松,除了幾個一線城市外,限購普遍放開,住房貸款利率也不斷下調,而且各地方政府為了進一步刺激房地產需求,出臺真金白銀的房地產補貼政策。
2016年在去庫存成為五大任務之一的背景下,調控政策應該更加寬松。包括購房按揭貸款利息抵扣個稅;首套或二套普通住房首付比例繼續下調;鼓勵農民進城買房(經濟工作會議把這個舉措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放寬戶籍限制,鼓勵購房入戶(經濟工作會議將鼓勵常住外地人購房與鼓勵租房、擴大公租房覆蓋范圍統籌起來,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回購商品房作為棚戶區改造保障安置房或保障房;打通房企上市融資發行債券渠道;推進公積金或房貸證券化;購房稅費減免等。
另外,二胎生育政策的正式出臺,近期看導致家庭成員增加,需求更大的房子,將會產生對大戶型的改善型需求,遠期看由于人口總量的增加會加大對住房的需求。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認為2016年房價上漲的理由不充分,具體來說,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為什么說2016年房價上漲理由不充分?
原因一:人口數據告訴你需求不充分
從我國新生人口來看,我國上世紀70年代新生人口2.03億人,上世紀80年代新生人口2.20億人,80年代比70年代多0.17億人;上世紀90年代新生人口1.72億人,比80年代少4806萬人;2000-2009年新生人口1.59億人,比上個世紀90年代少0.13億人。
人口的不斷減少,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城鎮化速度的減慢,將極大影響人們對中長期房地產市場需求的預期。
原因二:住房自有數據告訴你不充分
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本世紀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住房擁有率過高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根據西南財經大學和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發布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目前中國城鎮自有住房擁有達89.68%,遠超60%左右的水平(美國為65%,英國為70%,日本為60%),處于前列。
實際,如果再加上我國大量存在的小產權房以及軍隊住房等,我國的住房自給率可能會更高。
原因三:宏觀經濟告訴你刺激效果不充分
從大的層面來看,宏觀經濟數據依然不樂觀,房地產市場整體回暖的基礎還比較脆弱,如果經濟增速持續下降,房地產市場很難獨善其身。尤其是2015年9月份以后的房地產銷售增速趨緩已經比較明顯,而且寬松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刺激的邊際效用也會遞減,后期回暖持續性值得擔憂。
雖然2016年的房地產政策會更加寬松,但是經濟下滑下的市場預期發生改變,居民收入水平也會產生影響,所以房地產市場回暖能否持續回暖與經濟增速還有一點關系。
原因四:農民去庫存能力不充分
目前對于去庫存寄予希望大的就是通過農民工的市民化來消化庫存。即政府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提升中國城鎮化進程。
但是,這一途徑的問題在于,一方面很多收入相對較高的農民往往在一二線城市就業,他們即使買房更希望在一二線城市,而需要加大去庫存的是廣大三四線城市;另一方面,很多有支付能力的農民工確實有購房需要,但是缺乏將其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因為很多有購買能力的已經購買,而現在很多面對高房價,很多很難有支付能力,即使政府能對其補貼,使其能勉強支付首付,這種按揭也會具有一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