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購房者到了售樓處才搞明白原來房屋面積有個詞叫做“公攤面積”,這就告訴你有一部分面積你是付了錢卻用不上的,房價這么貴,白白浪費幾十平米還得了!所以消費者就理所當然的覺得公攤面積越小越好,越小就代表開發商越“良心”。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究竟什么是公攤面積呢?它真的越小越好嗎?
所謂公攤,是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的簡稱,它與套內建筑面積之和構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積。
它包括:
1、大堂、公共門廳、走廊、過道、電(樓)梯前廳、樓梯間、電梯井、電梯機房、垃圾道、管道井、水泵房、消防通道、變(配)電室、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物業管理用房以及其他功能上為該建筑服務的專用設備用房;
2、每套與公用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及外墻(包括山墻),為墻體面積水面投影面積的一半。
打個比方,買了120平的房子,公攤按20%算,那么公攤面積就是120平的20%,也就是24平。一平按7000來算,那么公攤費要付十幾萬。
那么問題來了,公攤太大費用水漲船高自然不必考慮,那么公攤小,費用自然降低,但是公攤真的是越小越好嗎?小編總結了一下:
減少公攤面積,住宅本身的品質可能會受到影響。一般來說,買房在一個小區都會住較長一段時間,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一輩子,如若將房屋配套用房壓縮到小,一些設施能省就省,終會影響到樓梯、走道的寬度以及電梯數量,長期居住下來就會感到壓抑和不舒服。
相反,如果設置配套齊全,公攤面積大是大了些,但是小區整體配套會顯得有檔次。如一些兩梯兩戶的戶型跟一些兩梯六戶的戶型,雖然在公攤面積上會有一些差異,但是公攤面積合理的樓盤會讓業主感覺更加舒適和方便。
普通住宅的一般公攤比例:
多層:8%——15%
小高層: 10%——20%
高層:15%——30%
買房固然越省越好,但是生活質量也要考慮,公攤真的不是越小越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