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時會有潛在的“面積陷阱”在悄悄吞噬著消費者的購房款,累積起來的損失,對普通購房者來說就大了。我們在這里所說的“面積陷阱”主要包含“公攤面積陷阱”以及戶內“垃圾面積”兩個問題。
“公攤面積陷阱”
張先生購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新房。但交房后,他通過自己的測量計算,卻發現自家公攤面積的實際大小足足比買房時說好的多出了近3個平方米。張先生找到了房產銷售商,可得到的回答卻是“任何樓盤的分攤面積都可能會有問題,這很正常。”
其實,“公攤面積”一直是引發購房者和房產商矛盾的一個焦點,某地曾做過一個民意調查,結果表明,在14項購房者對房產商的評分項目中,得分低的就是“公攤面積合理性”這一指標,1/3的購房者明確表示了對公攤面積“不滿意”的態度。
那么作為購房者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利益,避免陷入“公攤面積”的陷阱呢?
首先,消費者應該在簽訂面積條款時,將使用面積、公攤面積、套內建筑面積的具體長度尺寸用厘米表示出來,這樣自己以后有可能檢測出來復核一下。
其次,消費者有權對自家房屋的公攤面積進行測量、復核,或者雙方共同聘請一家有房屋測繪資質的單位,對有爭議的面積進行檢測。假設有一個尺寸是錯的,消費者就有權推定的尺寸都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開發商不能證明自己沒過錯,那么消費者就有權拒付公攤面積的全部價款。
后,在主張積進行復核的同時,一定要在合同中寫清楚違約責任,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必須寫清楚,假設面積尺寸差一厘米,就要賠償相應數額的錢款,這樣,某些銷售商才不敢作假。
“垃圾面積”
李先生近有點煩,按理說買好了房子應該高興才是,可他的心里卻不太踏實,原因就在于李先生一個搞室內設計的朋友在參觀了他的新房之后,對他說的一句話:“房子還不錯,就是‘垃圾面積’多了一些,好像有些浪費。”按照朋友的指點,李先生果然發現了房子里不少尷尬的角落,這讓他很是郁悶了一番。
所謂“垃圾面積”,就是指在總使用面積中購房者無法利用的部分,在公攤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它有時能達20平方米左右呢!正是這些垃圾面積悄悄地吞噬著人們的購房款和物業費。
讓我們來揭開垃圾面積的“真面目”
1、走廊套內設計不當的過道,可能會達5至10平方米。按現在設計的過道寬度,除了走路,基本上沒有什么用途。
2、進深的增加往往會使戶型面積相應擴大,如果增加的面積可以利用,就無可厚非,但一般而言,70%的可能性增加的是垃圾面積,因為這樣會造成客廳和餐廳面寬和進深比例的失調。
3、陽臺現在的戶型設計,每戶大約有面積不小的陽臺。好的設計將陽臺功能細分成陽光室、觀景平臺、服務陽臺等等,不好的設計中,陽臺是增加進深的辦法之一,而且不太引人注意。
4、據經驗看,衛生間在3至6平方米之間的好用程度并不與面積成正比,而與設計的關系很大,尤其是管道井、通風井、入口開門位置等關系極大,如果設計不當,這里也會有幾平方米的垃圾面積。
綜上所述,購房者首先必須全面地了解商品房總建筑面積、分攤面積;其次要仔細考察功能分區及各個房間面積大小的合理性;后則應注意房屋內有無無法利用的“多余面積”部分。經過這樣周全的比較衡量,消費者才能真正選購到一套擠出水分的實實在在的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