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指的是可供住戶支配的面積(也就是套內建筑面積)與每戶建筑面積(也就是銷售面積)之比。各樓盤的得房率有很大的差異,那么得房率到底多少合適呢?是不是越高越好?一起來看看關于得房率我們容易進入那些誤區。
“得房率”是怎么來的?
“得房率”指的是可供住戶支配的面積(也就是套內建筑面積)與每戶建筑面積(也就是銷售面積)之比。
套內建筑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
銷售面積(也稱套型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 +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俗說“公攤面積”);
得房率=(建筑面積-公攤面積)/建筑面積;得房率是買房比較重要的一個指標。
計算房屋面積時,計算的是建筑面積,所以得房率太低,不實惠;太高,不方便。因為得房率越高,公共部分的面積就越少,住戶也會感到壓抑。
影響得房率的因素有哪些?
不同樓盤的公攤面積所占比例不同,影響因素也有很多。比較常見的如:建筑形態是板樓還是塔樓,電梯等配套設施等。
通常來講,樓層越高、樓層結構越復雜,公攤比例也就越高。
再來看看板樓和塔樓,如果是南北通透戶型的板樓,“得房率”通常在80%以上,戶型因為方正也容易充分利用。多層住宅的話,還能省了電梯、供水設備間等公共部位。
塔樓結構可以實現一梯多戶高容積率,但“得房率”通常僅為75%,因為除了電梯井、配電機房等都算作公攤外,一層多戶的設計形式也導致空間難以有效利用。
除了建筑形態,個別開發商會通過其他方式提高“得房率”,在不額外增加公攤的程度上,從戶內設計方面盡量擴大使用面積,撒手锏就是半封閉陽臺和大飄窗。
盲目追求高得房率是誤區
多層住宅的“得房率”在85~90%之間,小高層住宅的“得房率”在80~85%,高層的“得房率”相對較低,一般在75~80%,則會更低。
得房率在80%左右比較合適,公共部分既寬敞氣派,分攤的面積也不會太多,比較實惠。一般多層的建筑物得房率為88%,高層的建筑物得房率為72%,而樓為55%。
“得房率”影響的是自己所購置住宅的使用面積,衡量著一套住宅在使用中的舒適度。但在對于“得房率”的數值大小進行選擇時,不應該片面的一味選擇高數值,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全面的進行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