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套100平米的房子,到手才70平米,是不是感覺不大爽?“得房率”這個詞恐怕只有在中國才會被如此重視。
得房率又稱使用率,它的計算公式是“套內面積/建筑面積”,這個指標是衡量房子性價比的重要指標,的房子,使用面積越大。
得房率決定了房屋性價比
公攤面積是每一戶都有的,簡單地說,就是住戶掏錢購買公共使用面積,得房率+公攤率=1。公攤越大,得房率就越低。
我們買房時,一般都是按建筑面積確定單價,不過在合同中,也能看到套內單價。如果面積相同,得房率不同,在套內單價上會直接體現出來。
舉個簡單例子,兩套建筑面積100平米,單價均為2萬元的住宅,得房率分別為75%和80%,使用面積分別是75平米和80平米。如果按照套內面積計算。75平米的單價為2.67萬元/平米,而80平米的單價為2.5萬元/平米。得房率低的房子實際套內單價要高出1700元/平米。兩套房的下立判。
不過對于得房率而言,并不能一味追求更高。這一點我們從公攤的用途就能看到。
一般公攤面積有樓梯間、電梯門廊、電梯井等。如果公攤面積不夠,這些公共部分勢必縮水,對出行會有相當的影響。塔樓相對于板樓更,就是因為公攤更大,實際得房率偏低。
專業人士表示,目前并沒有針對得房率的專門規定,不過各房企對得房率都有一定標準,高層建筑不能低于70%,多層建筑不能低于75%,不含開發商所謂“贈送”的面積。
怎么查看得房率?
關于得房率一般人都是從銷售口中得知一個平均數值,難以從廣告和宣傳冊頁中看到。不過開發商項目開盤時會展示銷控表,該表提供的數據有單價、朝向、戶型、樓層、建筑面積和套內面積,購房者可自行計算。
另外,建委網站上也能查到相關信息。房企在開發項目時必須向建委報備。該項目的規劃也很清楚,其中就能查到“建筑面積”和“套內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