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時,常常聽人說使用率、得房率,又有人說實用率,那么這三率有什么區別呢?是不是越高越好?
一、使用率、實用率、得房率的區別
1、使用率:指使用面積(套內使用面積)與房屋建筑面積之比。使用率可以反映出商品房使用面積的大小,具有一定參考性。
對于使用率:板樓大約為80%;塔樓大約75%;寫字樓大約70%;商場大約65%。使用率與人流量密切相關,人流量大的地方,使用率低。
2、實用率:指套內建筑面積與房屋建筑面積之比。
對于實用率:多層住宅一般為80%以上;高層住宅一般為75%以上;臨街獨立商鋪一般為80%以上;大型商場內商鋪一般為50%以上;寫字樓一般為60%左右。
3、得房率:指套內建筑面積與房屋建筑面積之比。
注:
套內使用面積實際上是扣除了室內分隔墻體占用的面積。
套內建筑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套內建筑面積比套內使用面積要大一些。
房屋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公攤面積。
簡單地說,使用率和得房率是一個概念,使用率與實用率不同,住宅套內凈面積即使用面積與房屋建筑面積的比為使用率;而商品房實用率是套內建筑面積與房屋建筑面積的比,大于使用率,因此,往往有開發商用實用率來吸引買房人。
二、實用率(得房率)越高越好嗎?
實用率(得房率)和公攤面積有著直接聯系,與小區的相關配套密不可分,如果實用率(得房率)過高,相對的公共部分的面積就會越少,那么就有可能會影響到樓梯的寬度、大堂的舒適度、電梯的數量等。
實用率(得房率)過高會導致業主的公用面積減少,這樣居住起來就會感覺擁擠、壓抑、不便。比如有些樓盤為了提高實用率(得房率),壓縮了消防通道的空間,這樣會對業主造成潛在的安全隱患。一旦發生火災等特殊情況,狹窄的通道會阻緩人流通過的速度,使人們無法迅速疏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檔次高、配套齊全的小區,會建設一些大的會所、休閑設施等公用建筑,公共走廊會做得寬敞,電梯比較多,以致這個小區總的公攤高一些,但是小區整體檔次高了、品質提升了。
對于不同的樓盤來說,商品房的實用率越低,它的單價升幅也就越大;相反,實用率越高的樓盤,單價的升幅則越小。因此,實用率(得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要合適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