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的時候明明說是100平,但是實際居住進去時發現面積變小了,房子怎么會“縮水”了呢?明白后,原來是公攤面積“搞怪”!所以,買房先把公攤面積搞明白。
什么是公攤面積?
公攤指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的整棟樓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積。它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無論是多層、高層還是商品房都有公攤。公攤面積越大,得房率就越低,反之,則越高。
計算公式:
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公攤系數*套內建筑面積
公攤系數=總公共分攤面積/(套內建筑面積*總套數)
套內建筑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墻體面積+陽臺面積
PS:外墻隔墻量中線,套內墻體全計算;陽臺區分封閉否,封閉全算未封半。
例子說明:
一套9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戶型,套內面積是74平方米。公攤面積 = 建筑面積 - 套內使用面積=(90-74)平方米= 16平方米;公攤率=公攤面積/建筑面積= (16 / 90)平方米= 17.8%;得房率=(建筑面積-公攤面積)/建筑面積=(90-16)/ 90平方米 =82%。
不同類別住宅公攤比率不一樣
7層以下住宅公攤率為7-12%:
多層建筑一般是指層數在6層左右磗混結構的建筑,其參與公攤部分的面積包括外墻水平投影的1/2,樓梯,樓梯間,為住戶提供服務的物管用房(熱交換站、水泵房、配電室等)。一般占房屋建筑面積的13%到18%。室內的分為室內凈高(地板與天花板之間的距離)和室內(地板與上層地板間的距離),一般情況下,在2.8米左右,室內凈高在2.65到2.7米之間。如果室內超過4.7米以上應按照兩層計算室內面積。
7-11層住宅公攤率為10-16%:
樓層為7—9層為小高層,一般小高層公攤取決于各樓盤自身的情況,不同的小高層樓盤公攤也有差異。在沒有地下設備用房、底層沒有商鋪、底層架空的情況下,小高層公攤系數在10%-15%之間,而帶電梯的小高層住宅,公攤系數在15%-20%之間。按規定7層以上必須配電梯,所以小高層屬于配電梯的范圍之內,它的特點是方便的同時又能給生活一種新的高度。
12-33層住宅公攤率為14-24%:
高層住宅的公攤面積是大的。根據建筑規模的不同,高層建筑一般在25-33層之間,而且高層住宅的樓梯高度高。另外高層建筑有電梯及電梯前室占用了空間,也有安全通道樓梯占用空間,還有“管道井”“強電井”“弱電井”等公用設施都占用了空間。所以高層建筑較多層建筑的公攤面積要大得多。
別墅類的公攤率為1-8%:
別墅是包括地下層在內的多三層的獨棟住宅形式,帶室內車庫。一般來說獨立別墅沒有公攤面積,聯體別墅有較少的公攤面積。公用面積分攤的原則是僅存在于本樓內部并與本樓建筑結構存有連接的部分,并且僅向本樓居住者提供非營利性服務,不符合此條件的建筑不得計入公攤面積。
注意:公攤面積過高雖然會影響住宅面積,甚至會花更多的錢購房,但是公攤面積過低,也意味著配套公共設施的規模縮減,因此也將影響居住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