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系數是一棟建筑的總公攤面積與總套內建筑面積的比例。公攤系數需要注意的是它只針對單一建筑,不是所有建筑的公攤系數都一樣的,每棟建筑都有自己的公攤系數。 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公攤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柱)面積+陽臺面積。
首先還是重申公攤系數是我們房產測繪當中的一個重要的系數,反映了公攤面積占套內面積的百分比,計算式為:公攤系數=公攤面積/套內面積。
而公攤率是反映了公攤面積占建筑面積的百分比,算法是:公攤率=公攤面積/建筑面積。這樣一對比就不難發現,公攤率的分母要比公攤系數的大,所以在具體數值上的顯示就要比公攤系數小不少,可以說是公攤面積越大,這個數值的差距也就越明顯。
所以銷售人員喜歡用公攤率來混淆公攤系數的概念,因為我們在出具的房產報告當中只有公攤系數,是不存在公攤率這個說法的。
我們可以想一下,當其他人說著自己的公攤系數25%的房子的時候,你卻以為自己25%的公攤率就是公攤系數,殊不知,如果 換算為公攤率,別人的房子可能只有20%不到的公攤率,雖然公攤率也是反映了一個比例,但是由于分母加入了公攤面積的關系,就會使人產生公攤可以接受的感覺,但是實際進入室內或使用時就會發現比自己想想的比例要大不少,從而產生疑問。
那么為什么房產測繪沒有公攤率這個說法,因為房產測繪需要套內面積、公攤面積、建筑面積三個面積來反映房產的具體面積。如果我們單單說公攤率,那么我們只要知道公攤面積合建筑面積就好了,套內面積沒有反映的必要了。再一個,我們在計算的時候很多樓由于復雜的情況,不能直接得出公攤面積,只能用建筑面積-套內面積=公攤面積。然后,套內面積*分攤系數=公攤面積,這樣才能得出分戶的建筑面積,而直接用公攤率和建筑面積或者套內面積我們是無法得出分戶的建筑面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