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千萬不要認為裝修有了合同保障,就可以放心安心了,其實合同中同樣有一些漏洞、陷阱,如果稍不留意的話,往往簽訂合同反而成了合法的受害者,那么常見裝修合同貓膩有哪些呢?相信很多人都想要了解這方面知識,下面就為大家一一介紹一下。
常見裝修合同貓膩介紹:
1、工藝說明模糊不清
在看裝修報價單的時候,業主往往關心的只是價格方面的問題,而忽略了施工工藝,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看清楚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是什么,規格以及等級都要寫清楚,要避免出現模糊不清的詞匯,這往往都是陷阱,因為不同等級的材料價格差距很大,如果不注意的話往往會上演裝修公司以次充好的戲碼。
2、在報價單上做手腳
常見裝修合同貓膩還包括在報價單上做手腳,一些奸詐的裝修公司或工頭就會在工藝說明或面積上做些手腳,簡化一些工藝或者說對某些材質進行偷換。在簽定合同時,一定要親自逐項比較和核對相應的條款,是否跟裝修公司或工頭談妥的后條件一致,不能忽略任何細節,不給留下任何可乘之機。
3、單項面積上做手腳
有些業主只是在單項價格上面關注了,但是卻忽略了實際的面積,其實這也是裝修公司容易做手腳的地方,如果每項的面積都增加一些,這樣的話即使單價合理,但是總價也是會多出很多的,因此在單項價格確定之后,一定要將實際的施工面積測量一下,要注意記錄在紙上,避免后期因為面積的問題引發糾紛。
4、提供劣質材料
雖然在合同上和報價單上寫得很清楚,該用什么材質、什么規格、什么等級的產品,但一些抱有僥幸心態的裝修公司或工頭總會鋌而走險,改頭換面來個以假蒙真,如果業主不細心、不關心的話,劣質材料就這樣偷偷進場了。材料進場的時候,好要自己親自到場,帶上合同和報價單,并請懂行的人或監理到場一起驗收。
5、材料陸續進場要避免先后質量不一致
選購劣質材料是常見裝修合同貓膩之一,因為材料進場往往都是有先后順序,陸續進場的,有些無德的裝修公司會在進場初期進一些好的裝修材料,這樣驗收就能過關,但是趁著業主不在的時候就將一些劣質材料運進來,然后將這些材料運用到隱蔽工程中去,可謂是人不知鬼不覺,業主很難發現,因此在材料進場的時候業主要多加留意,一定要進行全面仔細的驗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