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建筑人員來說,提起磚混結構這個名詞來,并不會陌生。但是,對于外行人,理解起來是不是就會有點兒難度呢?那么,到底什么是磚混結構,磚混結構又是如何布置的呢?我們來詳細的看一下。
首先來看對磚混結構的介紹。
磚混結構是說建筑物中豎向承重結構的墻、柱等運用磚或者砌塊砌筑,橫向承重的梁、樓板、屋面板等作運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也就是說磚混結構是以小部分鋼筋混凝土和大部分磚墻承重的結構。磚混結構為混合結構的一種,是運用磚墻來承重,鋼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構件構成的混合結構體系。適用于開間進深較小,房間面積小,多層或低層的建筑,對于承重墻體不可以改動,而框架結構則對墻體大部能夠改動。
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水泥、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的應用,磚混結構建筑快速興起。高強度磚與砂漿的應用,推進了高層磚承重建筑的發展。19世紀末,美國芝加哥建成16層的磚承重墻大樓。1958年瑞士拿600號多孔磚建造19層塔式,墻厚只為380毫米。各國都重視用來砌筑墻體的砌塊材料的生產。砌塊材料是磚、普通混凝土砌塊、輕混凝土砌塊等。當前,粘土磚仍是砌筑墻體的一類基本材料。
再來看對磚混結構布置方式的介紹。
1、橫墻承重。拿平行于山墻的橫墻來支承樓層。常用來平面布局有規律的住宅、宿舍、旅館、樓等小開間的建筑。橫墻兼作隔墻與承重墻之用,間距是3~4m。
2、縱墻承重。用檐墻與平行于檐墻的縱墻支承樓層,開間能夠靈活布置,但建筑物剛度較差,立面不可以開設大面積門窗。
3、縱橫墻混合承重。部分拿橫墻、部分用縱墻支承樓層。多用來平面復雜、內部空間劃分多樣化的建筑。
4、磚墻與內框架混合承重。內部以梁柱代替墻承重,外圍護墻兼起承重作用。這種布置方式能獲得較大的內部空間,平面布局靈活,而建筑物的剛度不夠。常用在空間較大的大廳。
5、底層是鋼筋混凝土框架,上部是磚墻承重結構。常用在沿街底層為商店,或底層是公共活動的大空間,上面是住宅、用房或宿舍等等建筑。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磚混結構就是一種用砌塊磚和鋼筋混凝土混合建造而成的建筑物。它具有節約成本的優點,但又有不抗震的缺點,在建筑的施工的時候也講究合理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