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簽訂購房合同后退房其實無法做到輕松瀟灑,不僅關乎個人誠信,還必須承擔退房成本,這需要購房者慎重行事。
法律表示,除非是符合退房條件,如開發商采用欺詐手段,或者房屋出現諸如“樓脆脆”一般的重大質量事故,可以做到無條件退房,而且不必承擔退房成本。而如果因為市場行情的變化,害怕房價下跌而要求退房,這會構成違約,需承擔相應的責任。
那么,退房成本到底有多大,法律表示應該根據具體情形來判斷。下面,我們根據購房進程所處環節的不同,來具體分析。
預定階段定金被拗斷
為了表示購房誠意而向開發商支付一筆定金,終卻又反悔,其結果是無法要回定金。
案例1:付女士在今年5月份看中一套新房,考慮到自己將出售原有舊房,以為能享受到首次購房貸款優惠,于是當即支付了2萬元的定金。誰知政策發生變化,付女士無法按照當初預想的那樣申請到七成房貸,于是只能選擇退房。
律師解答:律師表示,付女士肯定無法要回這兩萬元的定金。定金是在合同訂立或履行之前支付的一定數額金錢,它主要起到擔保合同雙方履約的作用。根據定金罰則,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義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
簽合同之后成本大
在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并支付首付款之后,再提出退房要求,壞的結果可能是無法要回首付款。
案例2:劉先生購買了一套兩居室,并付了將近70萬元的首付款。近期房價出現回調,這讓他感到后悔不迭。原本想退房,但合同中約定,如果無故退房,將要拿出總房價的20%作為違約金賠付給開發商,這讓他知難而退。
律師解答:簽訂購房合同后退房的,其所需承擔的成本大。違約責任的大小根據合同條款的具體約定,一般情況下,買賣雙方會約定總房價的20%作為賠償金。而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賠償金高可達總房價的30%,也就是說,一旦購房者與開發商約定高賠償責任條款,只要是自己違約,必將承擔巨大的違約責任。
賠錢并繼續履行合同
還有一種情形可能是退房不成,反而還要替開發商支付訴訟費用,并繼續履行合同。
案例3:王先生因為不滿開發商促銷,于是借故要求退房,后經法院審理,退房條件不成立。王先生敗訴,退房不成,反而還要承擔對方訴訟費用。
律師解答:當雙方進入訴訟階段之后,對于買方來說,如果理由不夠充分,敗訴的可能性極大,其成本是要承擔訟訴費用。當然,開發商也會根據市場行情提出反訴,要求買方繼續履行合同。此時,即使房價下跌幅度超過首付比例,購房者也只有咬牙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