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一套房子的好壞、幅度,跟物業公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買房也越來越關注物業公司的口碑,不過物業公司的水可不淺,對于新房來說,更是如此,小編四方打探,了解到關于物業的一些潛規則,一起來了解下吧:
1、物業大多需聽從開發商的指揮
現如今的新盤,物業和開發商的關系通常有兩類,一類是獨立的物業公司,和開發商簽訂物業服務合同,進駐小區;另一類是開發商自己注冊的物業公司,直接開展物業服務。據了解,物業公司的注冊門卡并不高,一般只需要注冊資金30萬元,需要中級職稱會計師和相關管理人員即可。所以出現物業公司水平不一,第三方的物業公司要想進駐小區,還得靠關系。
新小區在交房前,開發商就會委托物業公司開展收房的相關前期準備工作。在這個階段,開發商是物業的主要對象,一般情況下都得聽開發商的,畢竟物業服務的收入還得看開發商交房情況。
2、“管理”大于“服務”
雖然《物業管理條例》已經明確物業公司是“物業服務企業”,但在大多數物業公司這,管理者的角色并沒有調整過來,他們掌握了小區的公共資源,對小區了如指掌,高級服務還要求掌控小區業主的信息。很多地方的基層政府,比如居委會、街道辦等了解小區住戶情況,只需要找物業就好了。可見,物業在管理社會治安、掌控人口流動狀況方面已經成為基層政府的重要幫手,從這個方面來說,“管理”角色亦無異議。
3、虧損
物業公司虧損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通常都是小區業主拒交物業費。一般來說物業公司屬于輕資產公司(連地點都是免費提供的,雖然大部分都是地下室),按照《物業管理條例》,物業服務行業屬于微利行業,不過實際情況應該比“微利”要好,物業公司有多少愿意撤離小區呢,這就說明了一切?
咱們先來分析下物業公司的盈利模式。物業服務大多數收入來自于業主繳納的物業費。新小區的服務成本通常都比較低,通過降低綠化修剪頻率、澆水頻率;減少各種檢修頻率。
4、廣告收入
大部分小區的電梯都會被廣告侵襲,這些公共區域,歸全體業主。不過這部分廣告位的收入通常都不告知業主,而這構成了物業公司重要的贏利點,小區的電梯廣告、外墻廣告、車位費等收入相當可觀。至于如何使用,更是由物業完全掌控。按規定,這筆錢應用于小區公共服務。
5、地下停車位問題
地下停車位的產權通常輸入開發商。人防工程改造的停車位屬于人民防空。物業參與運營停車位,也會獲得一筆基本的管理費。這部分基本上處于純利潤。
6、盜竊問題
小區盜竊很難避免,雖然物業強調他們負責的只限于公共區域,不過據業內人士稱“如果物業合同中強調了相應的安保義務,則需按規定承當相應責任”,比如在一些安裝了24小時監控系統的小區,是否無死角監控,是否24小時在崗,進入小區的陌生人是否巡查。經司法機關認定的安保失職,物業必須承當相應賠償責任。
7、關于水電、燃氣
很多小區業主在領了水卡、燃氣卡,電卡后,就感受到了小區物業的變化。我們常說物業公司是替業主服務的,應當代表業主就水電燃氣問題向自來水公司、燃氣公司交涉。不過物業通常都會讓業主直接和相關公司對接。
一般來說,物業頂多會在小區公共位置貼出告示或者通知,好點的物業公司可能會給業主群發下短信提醒,指望讓他們替業主解決問題不現實。有一些新小區,水電燃氣會由物業代收代繳,他們可能會上點心。